2011年的世界变局(3)

2011年的世界变局(3)

中东格局改变并开启伊斯兰国家对符合国情发展道路的新探求    

马小军:检索今年中东北非发生的故事,截至年关将近,除去叙利亚尚在纠结,应当说基本上是大势清朗,尘埃落定了。观察中东北非事变的进程,我们不仅要看到西方国家的政治与军事干预,也要注意观察联合国,特别是阿盟、非盟,伊盟这些重要的全球和区域国际机构在其中所起的重大政治作用。

高祖贵:的确,经过2011年春天以来的发展,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也门等国政权已经发生更替,并开始重建国内秩序,已经或即将上台的伊斯兰主义力量寻求重新定位国家内政外交框架,各派力量的角逐持续展开,并不同程度地引发冲突。叙利亚和伊朗局势继续在高位酝酿,并可能爆发某种程度的危机。其他国家纷纷开始推进多方面变革。伊拉克在美军作战部队撤出之后,各派角逐升温,成为影响政局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整个地区范围内,以沙特和伊朗为代表的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角逐在多个方面和多个国家都有表现。

赵磊:中东北非动荡之后,宗教势力,特别是伊斯兰政治力量抬头,但这并不意味着阿拉伯民众会接受伊斯兰极端主义,相反上述政党均以温和面貌出现。目前,伊斯兰政治力量面临的内外政治压力极大,如阿拉伯民众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改善民生的强烈诉求,同时面临西方干预力量要求采取西方式“民主改造”模式的强大压力,等等。从历史上看,这一地区即使通过民主途径上台的政治力量,在掌权之后都不会将扩展民主作为政治改革的优先选项。

马小军:肇始于突尼斯民事纠纷突发事件的这场中东政治大地震迅速蔓延,几乎遍及整个大中东地区。每一个国家被波及的程度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突尼斯、摩洛哥等国很快即进入国内政治秩序的和平整合时期;利比亚、叙利亚则先后受到西方国家的制裁、干预乃至军事介入,叙利亚至今仍处于大动乱之中;埃及穆巴拉克政权的快速倒台,是国际社会始料未及的,也牵动中东国际格局的变化;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在西方军事干预下,土崩瓦解;也门则成了西方国家的心病,干预与否举棋不定,表现出了双重标准。诸如此类,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在中东变局中显现出在所谓民主、人权与各自战略利益之间,大中东国际格局稳定与后强人政治不确定性之间的纠结、犹豫与踟蹰。“阿拉伯之春”真的会给各国人民带来政治上的春天吗?国际社会还需观察。

高祖贵:美国对中东地区不同国家的不同政策,成为影响这些国家政局走向的重要外部因素。从2011年初突尼斯本?阿里政府和埃及穆巴拉克政府很快垮台以来,奥巴马政府对由此开始的中东大变局的基本政策就是高举支持民主的旗帜,站在反对现政府的政治力量和民众一边,像20年前冷战结束后帮助中东欧国实现民主转型那样,通过各种手段推动中东各国向民主过渡。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美国则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以确保美国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利益不受损害作为标准,采取多种不同的对策。例如,对政府很快垮台的突尼斯和埃及,支持其军方发挥主导作用,同时美国与这两个国家的各派力量保持密切接触,通过提供政治和经济援助,对其民主政治的未来进程施加影响。对巴林,则支持哈马德国王,在外力帮助下弹压抗议示威民众,快速平定乱局,确保亲美和亲沙特的逊尼派政府继续执政,确保美国在巴林的第五航母舰队的军事基地不变。对也门,为萨利赫提供放弃总统职位之后的安全保障,支持政府权力实现和平过渡,防止“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机构乘势过度坐大。美国之所以如此应对,出于多种现实利益的综合考虑,而非简单地支持民主发展。

对于此次大变局中美国的新角色,应予以足够注意。此次,美国注重发挥巧实力,把主要责任“外包”给第三方力量,用尽可能小的代价把美国利益所受损害降到最低限度,并继续保持美国的领导地位。奥巴马政府既要设法从伊拉克和阿富汗顺利抽身,又要掌控席卷整个中东地区的大变局,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美国无论是使用外交手段,实施经济制裁,还是使用武力,都更加注重通过多边机制借助国际力量,推动西方盟友和地区伙伴走上前台发挥更大作用。对突尼斯和埃及的政治和经济援助,美国推动七国集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发挥更大作用;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美国推动法国和英国在北约框架内及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授权”下发挥更大作用,并争取到了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支持,只花费 20亿美元和 6个月时间就推翻了卡扎菲政权;对叙利亚,美国在联合欧盟和加拿大等盟国加强制裁的同时,让阿拉伯国家联盟、土耳其和法国站在前排发挥更大作用,在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未果的情况下,推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谴责叙利亚巴沙尔政府反人类罪的决议;对伊朗,在协调西方盟友加大政治、外交和军事压力的同时,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新的制裁决议;对巴林和也门等国,则支持和推动沙特与卡塔尔及其主导的海湾合作委员会,或动用武力,或斡旋调停,以平定局势或化解僵局。美国如此作为,既可以用尽可能小的代价把美国利益所受损害降到最低限度,又可以继续保持美国的领导地位。正如美国副总统拜登在利比亚卡扎菲被击毙之后所说,这是美国在新形势下干预全球事务的新“药方”。

赵磊:与利比亚相比,南苏丹的独立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国际干预的结果,即联合国维和行动基础上的全民公决。总之,国际干预在保护人权方面虽可能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一国的国家主权必然存在一定的侵害,因此要对国际干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作是非评价。目前,即使是西方国家的很多学者也不太喜欢“国际干预”、“保护的责任”等词汇,他们认为上述词汇的霸权主义色彩过于浓重,希望中国等重要国家能够积极引导国际干预的前行道路。对此,我们要加强对国际干预的趋势分析,并增强在此领域的话语权,而不只是被动应对或袖手旁观。

高祖贵:因此,美国的中东政策能否沿着上述路径继续发展,仍存在两个重要变数。其一,变局之后在中东相继获得主导地位的伊斯兰主义力量,诸如突尼斯的伊斯兰复兴党和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等,它们与美国能否相互磨合适应。其二,伊朗继续坚定地推进核开发计划,并对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国局势发展施加影响,以色列是否会对伊朗的核设施实施军事打击进而将美国拖入冲突。如果伊斯兰主义力量主导下的中东多国与美国爆发更多冲突,如果以色列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打击或者伊朗与美国的紧张关系激起严重冲突,那么美国的有关政策就可能发生调整,进而给中东乃至其他地区的局势发展造成严重冲击。

马小军:如果我们试图对2011年中东大变局予以总结的话,简单实用诸如“春天”、“革命”这类的情绪化词汇,大约都无法得以确切真实地描述。那么,是否大致可以将其看作是中东北非诸伊斯兰国家,开启对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发展道路的新探求?可以想见的是,中东国家将要走向的民主政治道路,也将不会是西方模式的。而可以预见的是,这一历史进程将会持续一个历史时期,并将可能经历更多的曲折坎坷。在这一进程中,中东国际关系的格局无疑也将发生重大变迁,其将不以区域外的国家,包括西方大国的政治意志为转移。

本文关键词: 2011 世界变局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