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必须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软实力概念最早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这是与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国防军事力量等硬实力,也包括价值体系、文化形态、社会制度、国民素质、发展模式等表现出来的软实力。所谓软实力,就是国家通过超越时空的吸引力感召力实现发展目标,而不是靠武力威胁、武力报复以及经济制裁。软实力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行为准则和政策,一个国家的政策在其他国家看起来合法合理,取得认可,那么该国的软实力便得到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吸引力,那么其他国家就会追随;一个国家能够用自己的文化和价值体制塑造世界秩序,通过自己的价值和制度力量来规范世界秩序,而不需要诉诸武力和经济制裁,如果只有军事实力而缺乏影响力,是不可能居于领导地位的。软实力有四大构成要素:首先是价值取向,其次是文化目标,第三是政策方针,第四是制度设计。文化建设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既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产业,软实力的核心是价值观,对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需要。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充满生机和活力、有着巨大优越性和生命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就是要使文化更加繁荣。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赢得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各种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的对外影响显著增强,国际形象进一步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世界普遍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有与我合作的良好愿望,这为我们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发展壮大自己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科技上的优势,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比,我们的文化国际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在这种国际形势下,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必须充分利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使我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特点。从现状看,现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无论是总体数量上特别是结构形式上,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国目前文化消费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消费面看,是我国城乡之间,特别是不同阶层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文化消费主体消费意识淡薄、消费观念落后,导制了娱乐性文化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从供给面看,是有效供给不足,文化市场开放程度过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场机制,导致文化产品短缺,真正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的服务尤其缺乏,使得潜在需求得不到开发,已形成的有效需求也不能满足。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最大限度地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努力生产出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提出是我们在以前认识的基础上实现的一次飞跃。“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命题的提出,为我们的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澄清了认识。文化生产力是一个全面的概念,它要求我们在解放和发展中,既要抓事业,也要抓产业;既要出作品,也要出人才;既要有经济效益,也要有社会效益。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解决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诸项发展的关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智力支持和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情况下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目的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必须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大众的文艺,衡量精神文化产品,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喜欢不喜欢。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统一的最根本办法就是要把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起来,注重文化产品品位的提高和大众鉴赏的引导,使两个规律、两个效益统一于质量,实现于市场。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实施精品战略。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实践看,要努力打造经得起时间和市场检验,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统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精品力作。因为没有精品就没有正确的导向,精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精神文化水平的集中反映,对精神产品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同时,要注重文化产品品位的提高和大众鉴赏的引导,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规律、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两个效益统一于质量,实现于市场。所谓精品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求:就其政治性讲,必须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为人民群众欢迎的。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群众的文化消费与市场密不可分,他们是市场消费的主体,面向市场是贯彻“两为”方向的一条重要途径;就其艺术层面,文化精品必须有鲜明的个性与风格。在物质产品生产中,产品的个性化程度决定了产品的影响力度。在文化产品中,由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更是如此。文化产品的个性风格越突出,其经营价值和审美价值越大。文艺家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鲜明的个性,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才能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品。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品才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市场的魅力,不同的创作个性才能衍生出不同的风格与流派;就其经济层面来讲,产品必须是可以计算投入产出的,在生产创作前,要进行市场分析和评估,根据市场行情进行市场预测,生产中进行成本核算,减少浪费,增加效益,最后要实事求是地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为了创作出文化精品,我们的艺术家们在创作和演出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观众,一定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下功夫,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观赏性。否则,就谈不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弘扬主旋律的精神产品不仅思想内容要健康向上,艺术表现也应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精益求精,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文化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目前,在实施精品战略中有一个精品的局限性问题。不可能所有文化产品都是精品,精品是一个追求的目标,同时,也可以是品牌文化产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要正确把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其次,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在自己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中华文明,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而且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对于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提升以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要树立世界眼光,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文化成果,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统筹规划,主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把文化走出去与外交、外贸、旅游、体育等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做好中外互办文化年、办好孔子学院、文化交流中心等方式,利用外国电影节、艺术节、书展、博览会等平台,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水平,努力形成一批有实力的对外文化交流骨干企业、中介机构和文化经纪人,提升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起点和层次,提高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策划组织和经营水平,为树立中华民族的良好国际形象服务。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要高度重视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与此同时,我国仍然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维护自身文化的独立性,确保自身文化的安全性,提升自身文化的先进性,成为文化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虽然没有使用国家文化安全的概念,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内容已经提出了。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强调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整合对外宣传资源,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化的亲和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制定扶持政策,鼓励文化产品出口,努力改变文化产品进出口逆差严重的现状。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