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突破创新与融资瓶颈需重构优势(2)

高新区突破创新与融资瓶颈需重构优势(2)

高新区再发展还需重构优势

曾任武汉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办主任、现任江夏区副区长卢胜指出,我国拥有产业聚群的高新区只有少数几个,大多数尚未形成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 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目前,高新区内的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所需的零配件特别是关键性配件多为进口,像今年3月日本发生大地震后,许多企业就因零配件进 口受影响而减产或停产。可以说,企业间在业务上的关联并不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咨询服务也没有跟上,这使得高新区的投资风险始终处于不确定中。

记者发现,正因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其成功相当大一部分严重依赖政策倾斜和优惠。少数发展到较为高端形态的园区,也在于依 赖于各种信息的收集、处理以及快速整合,而非制度带来的灵活、职业的高流动率和讲求合作及重视非正式交流所导致的信息与技术的快速扩散,这显然是高新技术 产业成长的区域文化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业内许多专家认为,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必须要找到合适的突破口。突出的一点,是有限的土地资源一定要用于招高科技项目,所谓变“招商引资”为“招 商选资”进而发展到未来的“招才引智”,最后再“转”制。而转变不合理的体制,突破口应是可以循环发展的优势,也就是重构优势。完成这个目标,需要各地通 过积极有效的改革和创新,构筑新型行政管理体制,真正形成高新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一些长期研究高新区发展的专家认为,为高新区再发展重构优势,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把人才当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而当前各地高 新区,看起来机构庞大,有的高新区高学历人才云集,似乎“人才过剩”。但实际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别需要既懂科技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经世致用”人 才。

其次,全面完善高新区经济发展环境。随着政策优惠对投资者吸引力的不断减弱,开发区要将工作重点放到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上来,使企业在当地留得住,见效快。此外,建立务实高效的领导机制,进一步发挥高新区的经济管理职能。

■小资料

高新区带动作用优势日益突出

高新区在国家实施新一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域战略中,带动作用优势日益突出。如武汉东湖高新区、长沙高新区都已成为武汉城市群和长株 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产业支撑。据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分析报告,目前有23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到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的30%以上,有 16家高新区G D P占所在城市G D P的20%以上。

一些省市将高新区作为“科技特区”,大胆地进行了行政管理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等方面改革,充分赋予高新区省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管理职能。许多高新区作为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行政级别都上升到副地市级以上。

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各地还不断赋予高新区新的历史使命。如在全国领先的中关村、上海张江、杭州、武汉东湖、成都等高新区,“十一五”期间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园区”目标。2009年以来,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又先后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