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中央 保地方——以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推进财税改革

强中央 保地方——以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推进财税改革

我国财政工作的几大亮点 光明图片/东方IC

国务院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光明图片/东方IC

中央财政对地方支持,向中西部省份倾斜 光明图片/东方IC 

【界面】

财税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是政府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改革将适度加强中央的财政事权,保障地方履行财政事权,减少并规范中央与地方共同的财政事权。同时,明确中央财政事权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地方财政事权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意见》),这是国务院第一次比较系统提出从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即政府公共权力纵向配置角度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文件,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学、合理、规范划分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职责的综合性、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

如何看待这一文件出台的背景?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将如何划分?未来如何推进落实?针对有关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专家学者。

1.短板:地方事权压身、财权不足

【现状】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再现“卖地热”,地方平台债务融资也出现扩张趋势,地方债务风险被视为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地方债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但其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更值得深思。地方政府大量借债,固然与投资驱动型的传统发展模式有关,但也反映出在事权不断增加情况下,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只能靠卖地或借债筹集资金。

为改变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央财政在国民收入和全国财政收入比例过低、财政支出过大的局面,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进行了事权与财权的重新划分。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逐年提高,地方财政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不断下降。同时,随着地方政府事权范围不断扩大,承担的职能越来越多,支出日益增长。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后,地方财政压力更加明显。

“县里权力芝麻一样小,责任西瓜一样大。”一些基层工作人员经常如此抱怨。“财税体制改革,说白了是利益的调整。”江西省于都县财政局长管宏说,目前各级财政压力最大的是县级,承担事权最多,支出压力最大,背负大量债务,而全面推开营改增也让地方失去最大的主体税种,基层财政困难问题亟待解决。

在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沈坤荣看来,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问题并不是比例多少的问题,而是财权和事权的对等问题,“所承担的事权跟应有的财权不匹配,政府行为就会走向异化”。

根据现行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所需支出。但在实际工作中,政府间事权划分并不明确。目前,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的教育、卫生、支农等多个事项的支出责任多数未明确,而少数明确支出责任的事项,上下级政府又交叉安排支出。事权划分不清,导致有些事没人管,有些事多头管,行政效率低下。

我国政府五级机构中央、省、市、县、乡中,省以下政府层层向上集中资金,基本事权却有所下移,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基层政府财政困难。”沈坤荣称,基层政府只能在省内充分发挥“灵活性”,用争项目、争资金、跑贷款、举债增加财政收入。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