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突破创新与融资瓶颈需重构优势

高新区突破创新与融资瓶颈需重构优势

今年是国家高新区建区20周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国家级高新区自1991年3月问世以来,空间由小到大,规模由弱到强,成员由少到多, 已成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随着高新区发展不断推 进,高新区发展面临两大瓶颈,一方面,高新区“患”了“政策依赖症”,创新力不足,而另一方面,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高新区又存在“政策缺失”。有分析认为,高新区原有的政策优势逐步淡化,其他优势也在减弱,尤其是管理机制上的缺陷日益显现,这从长远看都要求各地高新区寻求更深层次的突破,提升核心竞争力。

瓶颈之一“政策依赖”解决不了创新力匮乏

“土地资源匮乏!”采访中,多位高新区负责人都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达了当前面临的最大烦恼是发展空间问题。

“表面上是缺地,实质却是创新能力不强!”武汉理工大学中部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牟仁艳分析认为,我国的高新区大多依靠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形成 企业的空间聚集,由于这种模式并不重视建立企业聚集的内在机制,使得企业植根性偏弱。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地区政策差距缩小,这种空间上的聚集就表现 出脆弱性。当某高新区的土地成本、劳动力价格等区位优势及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时,区内一些企业就可能会再向其他政策更优惠的地方流动。这种流动最终导致 了各高新区的产业结构乃至形态上的趋同,以及各高新区间恶性竞争。

中部一个国家级高新区负责人说,国家级高新区规划布局有点像照顾“面子”,但太多太滥反而导致“含金量”有所降低,如有的中部省份出现了国家级 高新区在一个狭小地域内4、5个甚至更多扎堆的现象,各种城市圈、城市群无论中心、次中心还是边缘,都能拿到一个,每个地方都不甘落后。虽然各高新区产业 实力相差较大,但“名分”相同,政策资源近似,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源分散,不仅不利于产业集聚效应的产生,还不利于各高新区的产业互补合作与其主导产业 竞争力的提升。

牟仁艳指出,企业聚集的脆弱性更多是由于高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如果一个创新产品容易达到成熟阶段,尤其是技术水平不高 的产品,衰退时间也较传统产业要快。当它达到成熟阶段时,产品利润降低、企业竞争加剧,此时企业要继续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低成本竞争,二是技 术升级。显然,采取前者的企业就可能因其他地方更佳的成本优势而转移,而采取第二种策略的企业则可通过不断创新而放弃以成本为基础的地域转移模式。目前, 我国高新区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持续创新能力不强,一部分高新区以引进国外成熟的高新技术为主。

瓶颈之二:“政策缺失”造成中小企融资难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高新区发展中越来越明显的又一瓶颈。湖南湘潭高新区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任贺树峰等人说,国 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制定后,推进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像银行贷给某大型企业一下就可以给2亿元,如果对中小企业按家500万元贷出,就可以40家受 益。但在具体操作中,银行往往因程序成本大大增加而却步,国家应考虑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

业内人士还指出,对初创型科技企业投资原本应由私人投资者承担,即天使投资。但也正由于初创企业的风险性,大量的私人资本不敢冒其风险,导致投 资不足,这便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他们担心,在我国现阶段,不仅仅存在市场失灵,而且还存在市场发育不成熟,两者都需要政府付出努力来解决。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