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农民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生产,势单力薄,无力抵御因市场竞争、需求变化带来的巨大风险;农户难以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市场行情,在生产经营上往往彼此模仿,造成结构趋同、同步振荡;分散农户的商品交换交易费用高,在市场上处于不平等地位,往往是低价卖出农产品、高价买进农业生产资料,利益大量流失。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把家庭分散经营的优势与统一经营和服务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有活力的农村经营体制,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应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发展,推进统一经营向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发展。应进一步发挥村级集体组织在统一经营和服务方面的作用。在世界各国,合作社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是我国农业体制创新的方向。应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组织农民、落实政策、对接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高其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服务组织。应大力发展多元化农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健全机构和队伍,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强化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两个机制的作用,加快培育各种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搞好信息、技术、购销、金融、农机等全方位服务。
发挥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农业科技研发应用周期长,影响因素复杂,不确定性强,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在我国科技体系中,农业科技基础差,最需要加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为主的定位,把强化政府支持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把产学研、农科教密切结合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根本途径。一是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点支持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农业科技研究,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农业科研机构,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力争在农业前沿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二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明确基层农技推广的公益性,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动农业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业能手等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健全多元化、社会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三是健全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大幅增加财政预算内农业科技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科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加快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农业发展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增加投入,改善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应明确小型农田水利的公益性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在资金投入、工程建设、建后管护等方面形成新机制,全面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效益可持续发挥;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尽快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对农业大县的全覆盖。节水灌溉不仅节水,而且节劳、节肥,有利于控制农药使用,可谓一举多得,应加大对其支持力度。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国有12.8亿亩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0%。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项涉及水、土、肥、路的综合工程。投入少、投资分散、项目配套差,是建设高标准农田面临的最大问题。应对涉及中低产田改造的项目和资金进行全面清理,摸清家底,找准问题,在投资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加强部际协调,尽可能配套使用各类专项资金;鼓励地方政府整合使用各类资金,用于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加中央政府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
加快农业机械化。近年来,农业人工成本迅速上升,用机械替代劳动更为划算。应在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协调推进经济作物、林果业、养殖业机械化,着力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生产急需、节能减排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大力扶持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继续推广跨区作业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同时,继续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提高大型农机具补贴比例和补贴限额。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