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家泛滥:公信丧失诚可叹
大凡专家,素来都为民众所敬畏,是权威的象征,每每有事件、观点存疑,大家都希望听到专家有公信力的声音。然而,近年来,浏览新闻总会产生错觉,专家究竟是谁?他们很多时候并没有在指点迷津,反而似乎是在故意激起众怒。
就如,铁道部将退票费从20%降到5%,专家却说这样做有利于黄牛倒票,反而损害大众利益;面对地沟油产业链,竟然有专家站出来说,根本就不存在地沟油这回事。
还如自称掌握十多项“铁证”,质疑曹操墓造假的网络红人“闫沛东”,结果被警方证实为网上逃犯。名字是假的,身份是虚的,“铁证”是空的,一假到底的“闫沛东”,令人惊叹:这样的“砖家”竟然还有不少“专家”粉丝力撑?这一路云山雾罩的“迷踪拳”,还真验出了学术界的成色。
“闫沛东”的最高头衔是“联合国世界新经济(中国)研究会”秘书长,最低头衔是“北京龙腾盛世旅游文化信息咨询中心”主任。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不少“砖家”的影子:先使几招无人识破的新奇拳法,再东躲西藏打打太极,回答看似有模有样,肚里却没有真材实料。不知道的以为他是“世外高人”扫地僧,扒开伪装一看,却是“空心萝卜”伏地魔!
专家为何变成“砖家”?调查显示,79.6%的人觉得是因为“部分专家缺乏社会责任感,为利益群体代言”;72.3%的人认为“大量‘伪专家’充斥专家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同时,有28.5%的人认为媒体难辞其咎,“媒体争相报道专家‘雷人雷语’,放大负面印象”。
当人们被“砖家”玩笑时,网友也戏谑起“砖家”。一个题为《专家速成教材——看完本帖你就可以成为专家》的帖子在网上热传,声称只要完美地做到这五点即可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专家:
一、遇到什么问题都说:这很正常。不管别人提什么千奇百怪的问题,都要回答:“这很正常。”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说明了自己见多识广,又能说明别人少见多怪,从而确立自己的专家地位。
二、与正常人的见解有区别。专家之所以称为专家,就是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三、分点论述。分析问题原因的时候,要分出一二三四。这一点很重要,就算是一个原因,也要分出一二三四来,这样做,才能显示对问题确实有研究,不愧对“砖家”的称号。如果说一二三四的同时,还遵循了先世界后中国的顺序,那么就可以成为中国的著名“砖家”了。
四、说别人听不懂的话。 要说那些别人听不懂或者听完之后就迷糊的话,而且自己懂不懂没关系。例如“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我们必须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虽然从某个角度来说不正常,但是从社会学上来讲……”
五、杀手锏。最后这一招,是大家都熟悉的绝招,那就是与国际接轨。例如,各种新增收费名目种类、上调价格,都是为了与国际“接轨”,要不就是遵循各种“国际惯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