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信力频遭质疑 “砖家”是怎样炼成的?(3)

公信力频遭质疑 “砖家”是怎样炼成的?(3)

重塑形象:规范自律需并行

回顾“砖家”一词最早在网络兴起,大约是在陕西“华南虎”事件之后:在公众都看得出来那是张年画的情况下,专家却仅仅开了个茶话会般的研讨会,就敲定野生华南虎生存的结论。而这一国际玩笑正反映出长期以来专家呈现政府附庸化的问题,一些专家因此被讽作“御用专家”。

部分不缺智慧和知识,但少了良心与修养的“走穴型”专家,也极大地损害了专家群体的公信力。如今,在邀请方、中介机构和经济学家之间,已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而频繁走穴、赶场已成为部分经济学家的“主业”,出场费猛涨。无怪乎一些昏话连篇的经济学“砖家”,被讥为资本的“二奶”。

专家群体被“拍砖”的原因还在于,太缺乏同行之间相互辩论的氛围。真理往往越辩越明。可如今,面对愚弄公众的伪专家,真专家沉默;面对同行意见相左时,专家们更是躲躲闪闪、不言不语。

这,就造成我们经常面对一种尴尬:为消除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公众的确需要一些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权威人士来解惑释疑;同时,调笑“砖家”已然成了一种“风尚”,有些专家刚在媒体上露了个头,就已被网友拽出来,用“口水”淹成了口水鸡,用“板砖”拍成了纸片人。

如何重塑专家群体的形象,维护学术之尊严,捍卫社会之公信?

一方面,专家要从权力和资本中抬起头来,加强自身道德素质,避免患上“恐权症”和“崇富病”。

评论员王石川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个真正的专家应该有这样的抱负,即便不能,也应该沉下心来,老老实实地做学问,而不能浮躁,不能脱离民情,更不能被利益集团所豢养,否则这样的专家就是“砖家”,老百姓不需要这样的“砖家”。与老百姓对着干的“砖家”,老百姓不骂你骂谁?

另一方面,要建立一种责任追究机制,打破专家的“铁饭碗”,加大打击“伪专家”的力度,及时将那些丧失学术品格、名不副实的专家清出专家队伍。

从轰动一时的陕西“华南虎”事件,到曾闹得沸沸扬扬的“金缕玉衣”事件,“砖家”的劣质程度,已引起公愤,但在现实中,为赝品“保驾护航”的“砖家”依然层出不穷,即使败露,又因属个人学术观点,无法追究法律责任。

有网友指出,既然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又有丰厚的红包可拿,还能指望专家们坚守良知的底线?既然顶尖的学术精英都能睁大眼睛说瞎话,还能指望普通的学者独善其身?某种意义上说,学术无良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此至今仍然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力量。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些“砖家”照旧会围着利益的屁股转悠,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地里利欲熏心。

网友还认为,在专家失信的问题上,政府、专家、媒体都要进行改变,政府要尊重专家意见,专家要斟酌自己看法,媒体要实事求是,让公众重拾对专家的信任。这样在谣言来临时,人们才会更相信真科学而不是伪科学,更相信专家而不是邻家,更依赖媒体而不是短信。这样,也就不用听信谣言满城抢盐做饭了。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潘力:“专家”这个概念已被滥用。真正的专家应该是在某个专业领域有着精深的造诣并获得公认地位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权威。专家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为民众提供有公信力的意见。社会活动家不是专家,媒体上的特约评论员,也不是专家。他们都是发表自己的看法, 民众只能拿他们的意见做参考。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