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改革的新视野(3)

中国农村改革的新视野(3)

六、技术和体制改革的探索  

中国农业部门对新技术和新体制的引进、吸收和改良是实现核心政策目标的关键。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保持硬件改革(新的物质产品)与软件改革(新的或改进的体制)之间的平衡。对中国的农业及其更广泛的经济的前景起着重要影响的四个显著因素分别为附加值生产、粮食市场体制、生物技术和农作物培育、科学研究和推广体制。  

1、附加值生产问题  

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附加值对增加中国农民的收入、提供非农业就业机会起着关键作用。那些附加值方面的创新可以在多种领域内得以实现,如改善粮食产品的味道、保存时间、营养成分、健康安全、包装、交易和销售。  

农业的附加价值可以通过城乡统一体以及不同地区的不同时段的产品和服务得以实现。在中国,农业附加值生产从小型的家庭式作坊扩展到了乡镇企业的粮食集中加工,以及城市的餐饮业和超市。尽管乡镇企业在中国的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一直以来农村的农用工业在乡镇企业的就业和产出中所占的比例都很小。因此,为了加速非农产业劳动力的转移,应优先鼓励发展农村的农用工业。旨在形成农产品附加值生产活动的地理分布的努力将最终依赖于制度上的各种因素:规章制度、有效率的企业规模、推广与信用服务、政治经济因素(在中国这是最重要的因素)。  

2、粮食市场体制问题  

在中国,超市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组织的发展代表着两种彼此联系而又必须彼此平衡的发展趋势。不论是本土的超市还是跨国的超市,都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影响消费者品位和食品喜好的革命,这相应地对食品供应链的革新有着重大意义。由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超市在提高采购标准方面面临着压力。由于中国农场规模偏小以及城乡文化上的差距,确保符合更高标准对零售商来说将继续是一个挑战。  

而由超市推动的向附加值农产品生产的转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也会增加他们的风险。采购的高度集中可以使零售商最大限度地压低价格,采购模式的改变可能会使农民陷入恶性的债务循环。因此,应继续鼓励旨在减少城乡交易成本并增加农民利益的农民协会的发展。  

3、生物技术和农作物培育问题  

中国在利用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发展基因改良品种方面具有很强的研究和开发实力。中国并没有完全利用好转基因的优势。对除草剂有抵抗力的转基因品种就存在巨大开发潜力。这种品种几乎能省去除草时间,从而显著提高劳动生产力和节省劳力。这些品种使得低强度的耕种系统成为可能,从而减少土壤腐蚀和流失。农业生物技术还处于初始阶段。  

目前处于试验阶段的新的转基因品种的优点有可能在未来5到10年里掀起一场农业革命,这些优点不只局限于解决害虫的控制问题,还带来了诸多好处,如延长蔬菜的保质期以及增加动物饲料和谷物的营养价值。第二代转基因品种将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并扩大市场范围,这也是边远地区(如中国西部地区)农民的目标。  

4、农业研究与推广的支持问题  

农业研究和推广的公私投资对中国实现减少贫困、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和保障食品安全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在未来20年内,中国农业研究和教育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将对持续增加农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力以及水资源利用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相对集中的农业研究体制集中了该国大部分的顶级研究力量。由于农业技术需要因地制宜,因此更需要把研究力量分散到相应的地区,建立地区性的学术基地来发展和应用新技术。在刺激中国农业的创新方面,私人投资同样也将起着重要作用。保障用于农业创新的私人投资需要更加严格地实施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

七、结论  

在考虑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最重要的因素时,我们首先考察了劳动力市场。我们呼吁那种能较严格地实施现有劳动法规的城市劳动力市场政策,减少每周的工作时间以增加城市就业人数,并通过增加休息时间来刺激国内需求。我们相信这样一种劳动-休闲制度改革能释放潜在的需求,加速国内市场发展。除此之外,由此产生的劳动力市场调节将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以及更为有效的规模农业,二者都能充分提高农村收入。这些趋势都有助于调节中国的人口增长,众所周知,提高收入和增加正式部门的就业机会是世界上控制人口最有效的方式。  

除劳动力市场外,我们提出了诸多涉及土地和水资源所有权以及技术改革的建议。总的来说,这些措施将显著增加农业收入,提高农业部门结构的灵活性,提高农业生产力。当前,中国显著的经济现代化需要通过向现代消费型社会的平稳过渡来加以巩固,正如其他经合组织国家所表现的那样。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采取一系列彻底而创新的经济改革措施。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