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改革的新视野

中国农村改革的新视野

一、导言  

在中国经济快速而稳定崛起的同时,其粮食消耗和粮食生产能力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和学术讨论的焦点。中国的农业生产状况增大了国内与国际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这主要是由于缺少有关土地转让和可利用的水资源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之间的相互矛盾,这导致了人们对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的疑虑。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将在当前这一代人的时间之内实现大多数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但是,这一转移究竟会如何进行,尤其是这一进程将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些仍是人们争议的问题。

二、中国农村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不论从历史的标准还是当代世界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农业近几十年的发展都是一个成功的事例。然而,农民实际纯收入的情况相对复杂,名目繁多的地方税收制度加上公共产品供应的减少阻碍了实际纯收入的增长。其中还存在着广泛而不断加剧的地区差异问题。  

中国农业发展的其他方面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以水资源、农用化学品的使用以及技术引进等问题最为突出。中国的地貌在生物物理学上存在不同特征,这导致了各地的水利灌溉效率的巨大差异。尤其是在北部地区,用水得不到保障。尽管中国农业呈现出进步趋势,但从国际标准来看,农用化学品使用量很高,这正逐渐成为对公众健康的威胁。从技术上讲,中国能从生物科技和灌溉技术的进步中受益,但是科学技术的合理利用仍取决于能有效运转的机制。  

在本文中,我们考察了与中国农业相关的最主要的几大资源:劳动力、土地、水资源以及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科技。通过对以上因素的逐个分析,我们认为政策改革对中国实现实际收入的增加、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加强国家食品安全这些目标而言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劳动力问题的发展趋势  

劳动力是中国现代经济具有比较优势的最终根源,然而劳动力市场给决策者提出了一个长期性难题。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一直为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低成本的公共设施建设工程、蒸蒸日上的城市服务行业提供着长期资源;而持续的移民需要快速的增长以维持对劳动力的需求。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农村人口密度过大会严重制约减轻农村贫困的长期努力。 

1、人口密度与结构性贫困  

中国要想持续地减少贫困,就必须解决农村人口的密度问题。除进一步扩大城市的吸纳能力外,提高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就业率也同等重要。要想在稳步提高收入的同时稳定农村人口,则需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它们能将附加值和供应链从城市延伸到乡镇和农村。自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的乡镇企业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自1985年来创造了近1.1亿个非农业就业岗位。但是,这些农村的乡镇企业需要不断增强和提高其经济活力以吸纳不断涌现的劳动力。城乡之间的人口转移问题引发了诸多政策上的挑战,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吸纳能力以及一系列城市规划问题,例如居住设施、公共医疗、流动人口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劳动-休闲标准( labor-leisure stand-ard)的改革将在促进劳动力转移、潜在地缓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方面具有特别突出的作用。  

2、劳动-休闲制度改革与消费主义  

有关经济发展的著作显示: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储蓄率之所以高是因为人们转变消费习惯的速度比较慢。这一观点能够从高强度的工作习惯中得到证明,正是这种工作习惯限制了消费者宝贵的非金钱消费要素,即购物时间。消费可以被看作是家庭生产活动,需要时间及其他资源。如果缺乏时间,即便是有钱,消费也受到限制,从而储蓄得到增加。通过将工作时间由每周70小时减少到50小时,可用于消费与购物的时间充分地增加了。如果我们保守估计每增加一小时空余时间,边际消费倾向(MPC)就增长024%,那么,一周所增加的20小时空余时间会刺激经济需求增长5%。我们要注意,这一额外需求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服务。除此之外,职业转换将会扩大对预期移民的额外需求量。额外消费同样会带来下游乘数效应。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劳动-休闲制度改革将会引起中国消费模式和劳动力市场的重大变革。减少周工作时间必然会增加国内生产企业的成本,但是会显著刺激需求和城市就业的增加。中国当前出口驱动型的发展模式并不会自行创造出足够的工作岗位来吸纳数百万的农民进入正式就业。相反,更大的国内需求将在下一阶段大规模的创造就业以及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需求的增长不仅靠收入的提高,也靠空闲时间的增加来推动,尤其是因为空闲时间的增加有利于加强消费倾向以及增加对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的需求。在中国,空闲时间将是刺激国内需求的一个有效因素。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