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松祚:人民币国际化有三道重要难关需跨越

向松祚:人民币国际化有三道重要难关需跨越

人民币贬值预期会短期遏制人民币国际化趋势。长期而言,人民币依然是全球最强势货币之一,依然会维持升值态势,而这一态势依赖于实体经济基础的不断稳固。

去年11月30日,我到法兰克福参加德意志联邦银行和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联合主办的“Bundesbank—OMFIF第一次经济学家会议”,会议主题是欧债危机之最新进展、救助方案和欧元前景。讨论到欧元前景,与会者自然谈到美元和人民币,仿佛当今世界已经是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足鼎立之时代。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和策略尤其激起大家兴趣。

当日晚宴,坐我旁边的德意志联邦银行负责国际事务的理事会成员拿格尔博士问我:全球都在议论人民币国际化,依照你的观察,中国政府真的希望人民币成为一个重要国际货币吗?他们真的愿意为此采取必要的改革吗?近期国际市场上人民币贬值预期挥之不去,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看来已经受到些许阻碍,中国政府有什么应对措施?

拿格尔博士问得深入,我尽我所能给予解释,意犹未尽。

一个礼拜之后(12月9日),瑞士达沃斯论坛下属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分论坛到北京举办“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小型会议”,焦点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策略和政策。据会议主办者介绍,达沃斯论坛举办此类会议之目的,就是为了理解主要货币大国(美国、欧洲和中国)对未来全球货币体系的构想和相应的战略策略,以便对未来全球货币竞争格局有一个清晰的判断。

大半天会议下来我得到的印象是,一些与会者对中国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真正意图不甚明了,对中国政府的决心颇有怀疑,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并不看好。许多人不约而同提到近期离岸市场人民币贬值预期持续深化,即期汇率连续多日跌停,可能预示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暂时告一段落。

对人民币汇率贬值的担忧夸大了

两次会议上辩论的话题很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相关问题至少有四个:(1)近期人民币为什么会出现持续的贬值趋势?所谓人民币汇率“跌停”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人民币贬值是否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阻?易言之,人民币持续升值是否国际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3)中国政府是否真正明白人民币国际化必然面临的诸多挑战?是否有决心矢志改革、突破障碍、迎难而上?(4)如果不是基于持续汇率升值,那么人民币国际化的真正基础是什么?

坦率地说,市场和普通百姓对近期人民币汇率贬值的担忧或者关切是过分夸大了,所谓“跌停”之说多有误导。以去年12月12日为例:当天“跌停”的汇率水平为6.3613,即期汇率水平为6.3589,同日人民银行宣布的汇率中间价为6.3297。相对6.3297的中间价,汇率跌到6.3613就算触及每天0.5%的波动限制,这就是所谓跌停。然而,所谓连续9天跌停期间,人民币中间价汇率实际升值了290个基点:11月30日是6.3482, 12月12日是6.3297。即期市场汇率则从6.3799升值到6.3613, 升值幅度达到0.3%。

由此可以看得很清楚,决定人民币汇率实际水平有两股力量:一是人民银行稳定汇率的政策意图,一是市场对汇率走势的预期,包括企业、个人结售汇和炒汇者的投机行为。两股力量近期皆出现重大变化。中央银行之政策意图,已经从单边升值改变为维持汇率基本稳定,既不能继续维持单边升值,亦不能放任汇率快速贬值。

市场预期的变化尤其剧烈。我以为起码有五个方面的变化值得注意:第一、出口和贸易顺差增速显著放缓,改变了人民币升值预期;第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外商直接投资和热钱流入放慢;第三、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导致部分国际金融机构抛售在华资产、抽走资金;第四、国内房地产价格出现拐点,导致部分投资者转向海外投资;第五、国家有意鼓励企业和个人海外投资,导致企业和个人结汇意愿下降。以去年10月份为例,全国金融机构收汇结汇率是61.67%,付汇售汇率为63.7%,即金融机构为企业和个人结售汇后再到中央银行结售汇的比例,显示企业和个人购买外汇意愿上升。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