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反对、反而是极力主张人民币真实汇率升值。学过基本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维持名义汇率不变,一国生产力增长速度(具体体现为贸易增速)超过贸易伙伴国,该国劳动者工资和其他要素价格上升,体现为该国劳动者真实收入快速上升,这就是经济学里颇为有名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这就是二战之后日本和德国经济奇迹之本质,亦是19世纪后期美国、德国、日本经济奇迹之本质。
两个时期里,各国名义汇率皆是固定汇率,生产力快速扩张则体现为劳动者工资和国民收入快速增长。相反,假若任由名义汇率升值,劳动者则无法享受生产力增长的成果,劳动者工资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赶不上生产力或贸易增长速度,则是让外国消费者享受我国生产力增长的好处。这恰好是我们最近几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单边升值之恶果。
许多人言之凿凿,说人民币汇率不升值就是中国劳动者“补贴”外国消费者,他们没有区分名义汇率和真实汇率,铸成大错!回溯以往历史,许多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之收入水平急速上升,皆是名义汇率固定条件下完成的。
由此可知,人民币的强势并非一定要体现为名义汇率快速和单边升值,而是应该体现为劳动者工资和国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体现为中国资产和投资收益率超过其他国家,体现为外国投资者愿意长期持有中国资产和增加到中国的投资,体现为外国政府、投资者和普通民众愿意长期持有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金融交易和储备货币,体现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壮大和国家化,体现为中国不再担心所谓资本外逃诱发汇率危机。易言之,人民币的强势源自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源自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源自中国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真实财富创造能力。
此乃人类货币历史演变之共同规律。过去200年来,英镑、美元、欧元相继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不是源自这些货币名义汇率之升值,而是源自这些国家和地区强大的真实财富创造能力、庞大且具有高度流动性的资本市场、稳定健全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规范有序的投资环境。人们愿意持有某个货币,意味着以该国货币为财富储蓄货币和资产投资货币,名义汇率升值从来不是刺激或鼓励人们持有某种货币的长期和持久力量。
对内放开比对外开放更重要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系。依照进出口总量计算,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出口第一大国,进口第二大国,有望很快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尽管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中国依然有望继续维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而且产业会不断升级换代。毋庸置疑,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之实体经济基础将不断加强。
然而,实体经济不断增长绝非意味着货币会自动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有三道重要难关需要跨越。其一是资本账户完全自由兑换,其二是利率市场化,其三是资本市场和金融行业的对内放开和对外开放,尤其是国内金融业的自由公平市场准入和自由竞争。
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对内开放比对外开放要紧迫和重要得多。没有充分开放、多层次、大规模、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良好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人民币的国际化就会半途而废,最多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要建立充分开放、多层次、大规模的资本市场和充分竞争的金融体系,最核心和最关键的改革就是要打破国有金融企业之垄断,尤其是对民营资本和私人资本实现公平自由的市场准入。
毫无疑问,这是最艰难的改革。它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银行体系、货币信贷政策导向、资本市场监管都要发生革命性变化,它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革命”。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魄力开启和完成中国的金融革命,才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面临的最大挑战和不确定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