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提供了生活和工作所必须的信息,是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帮助人们相互沟通,建立对危机的预警。很多人认为,只要媒体满足了独立自主和专业客观这两个条件,它就会为我们展示一个无偏狭的真实世界。
可是,即便我们假设媒体提供的内容真的是没有任何主观意图、随机选择和组合的碎片化信息,难道它就不产生“碎片化”的意义吗?看看那些“占领华尔街”的新闻报道,当它们让你专注于现场的抗议者如何搭建帐篷,如何熬粥果腹,如何乱扔垃圾,如何打牌闲谈,甚至如何偷鸡摸狗的时候,这场抗议活动的政治动机和意义不是正在被悄悄地消解吗?“事实”和“在场”的客观性神话在你不经意中已经创造了政治的偏见。当然,我们又怎会相信,媒体在传播信息的时候没有对事实进行有意识的组合呢?
当我们避免了将事实与价值截然分开的愚蠢念头后,我们便可以从容地探求一下媒体内容背后的东西了。比如,是什么样的观念在主导我们的媒体?这些观念又如何影响媒体给我们构造的世界?媒体呈现的这个世界是不是真实的,它所表达的意见是不是真正的公众意见?
自由选择的神话
在我们的时代,保障权利远比判断对错重要得多。形式化的程序正义是政治正确的第一准则。有人把这叫做合法化的政治。个人权利、自由选择、摈弃权威、讨厌真理——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一个对教育、知识和传统展开激烈攻击的年轻人可能会立刻成为媒体热捧的全民偶像,没有人在意他的言论内容是否经得起推敲;而一个以文化思想教育而不是娱乐消遣为目标的官方媒体则往往被攻击为保守顽固,甚至独断专行,它的具体内容好坏也完全不需要辨识和讨论了。
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大师告诉我们,只要给人们自由选择和尝试的机会,那些高雅严肃的文化作品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会自然胜出。然而他们却并没有回答人们的鉴赏能力和判断能力如果不经过知识的获取和正当性的教化又怎么能够形成。
结果,在当今的媒体世界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些刺激感官的“煽色腥”最终胜出了。不得不说,这是对抽象的自由选择权利的极大讽刺。商业化媒体那些形式化的权利诉求总是打出草根民主的迷人招牌,却最终成就了一种令人窒息的保守文化氛围,它让这个社会对真正重要的政治选择极为冷漠,对无关紧要的消费选择近乎狂热。
媒体所制造的自由选择的神话当然不只是要给启蒙话语加上一些陈词滥调。以收视率、广告和利润为主线的“注意力经济”构成了娱乐狂欢的背后动因。正是凭借着这种“贩卖观众”的机制,媒体不仅自己赚了个盆满钵满,而且顺利地被纳入了社会控制体系当中,边缘化了那些对现实不满的声音。
具体到中国的情况,改革前的媒体,形成了在经济上依靠国家行政拨款,管理上纳入党委宣传体系,内容上以教育和思想动员为主的媒体运营模式。在改革初期中国整体文化观念转型的背景下,让媒体的公共性宣称在都市知识分子中获得了强有力的声援。旧的管理体制此时被看作媒体获得公共性的障碍,市场专业主义和商品化则被视为媒体和社会进步的康庄大道。
在经济的意义上,这当然是媒体产权和运营方式的调整,在文化的意义上,这是从正当性政治向合法性政治的迅速撤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没有合法性政治那些自由选择的相对主义价值观,就无法让媒体甩掉大量文化教育和公共服务的包袱,轻快而欢畅地投入到娱乐和消费的世界。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媒体的投资者和服务对象都发生了变化,与其说这次转型是一个获得公共性的开放过程,倒不如说它是一个选择新的寄主的过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