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源于透明——代表委员热议

威信源于透明——代表委员热议"环境民生"新概念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环境保护,着力解决重金属、饮用水源、大气、土壤、海洋污染等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

“温总理强调的‘环境民生’,让人想起近年来发生的海上溢油、河流镉污染、自来水异味等环境突发事件。”部分代表委员呼吁,环保事件处置应增加“透明度”,提高公信力,避免“捂盖子”现象再次发生。

处置“遮遮掩掩” 难免“丢人现眼”

今年2月3日,长江下游一座城市自来水出现异味。该市先是回应说“自来水氯气超量”,时过三天,又改称是“一艘货轮涉嫌排放苯酚污染水源”。由于发布信息不及时,且前后矛盾,导致城内和下游相邻城市一些市民恐慌,抢购超市纯净水。

“这是一次值得吸取的教训。”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高抒委员说,应对环境突发事件,政府应摒弃遮遮掩掩的习惯做法,知道多少披露多少,“快报事实、慎报原因”,通过滚动披露来满足百姓知情权。

“可以借鉴莱茵河等国际河流联合治污、监测的经验。”来自上海的周骏羽委员表示,“在全流域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于影响饮用水安全的重大项目建立下游参与机制。同时要推进政务公开,增加社会监督。”

“现在已制订《信息公开条例》,关键是不能成为摆设。”王曦委员说,“必须重视公信力建设,‘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对‘捂盖子’行为就是要严肃问责。”

决策“冒冒失失” 后果“得不偿失”

不久前,西南地区一河流发生重金属污染事件,导致沿岸及下游一度吃水紧张。经查,原因是两家企业的生产废液汇集后,通过天然岩溶落水洞进入河流。

“很多污染事件的责任表面是企业,但根子却往往是地方部门。”上海交大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曦委员说,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招商引资,根本不考虑环境承受力。“一些企业名为‘利税大户’实为‘排污大户’,却依然是政府的座上宾。事实上,治理污染的费用要比企业利税多得多!”

谈及一些地方决策失误导致的环境破坏,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曹大正代表忧心忡忡。“一些地方说一套做一套,结果导致‘河越管越臭、海越管越黄、环境越管越差’。”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从源头上根治环境问题,关键要落实决策过程的透明化、科学化、民主化,防止“暗箱决策”。

“一些项目环评‘先上车后买票’,甚至搞‘假论证、假听证’,隐蔽性很强。”王曦委员呼吁,“环评必须依法依规,不能容许‘选择性失明’。”

治理“实实在在” 百姓“踏踏实实”

PM2.5,可入肺颗粒物。去年底以来,这个环境科学专业术语迅速成为“热词”。面对群众关切,各级政府迅速行动。

两会前夕,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其中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此前,上海等城市已明确表示,要认真做好PM2.5监测与治理工作,力争列为国家首批发布城市。

“上海公布PM2.5数据后,空气质量优良率将有所下降。”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说,“但这更符合市民的实际感受,也有利于形成‘倒逼机制’,推动上海环境治理。”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国家和一些城市面对PM2.5的开诚布公,是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表率,应当成为环境治理的常态。“事实证明,政府的坦诚反而让群众更踏实。”高抒委员说。

谣言止于公开,信息重在透明。信息公开是加大环境治理的“助推器”。

“好的环境不是监测出来的,而是治理出来的。”天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包景岭代表说,今后必须大力推进区域间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切实把节能减排指标当作“硬政绩”考核,真正打一场全社会的“环境保卫战”。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