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驱逐的废品:废品市场被迫迁离曝监管缺位

被驱逐的废品:废品市场被迫迁离曝监管缺位

被驱逐的“废品”

废旧物资市场被迫四处游移,背后是政策规范、产业引导、行业管理的多重缺位

3月2日,北京市北三环外,知春路希格玛大厦。出身于北京市的全国政协委员、雅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万捷宣布,将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一份关于推动资源回收及再生产业(静脉产业)发展的提案。这份提案直指中国废品回收的产业政策缺失现状,关注大批城市边缘的废品回收从业者。

十几公里之外,北京昌平区“东小口废品回收集散地”,来自河南的徐福生同样对这一产业感到忧虑。作为一名拾荒者,即使他已搬到城市的边缘,仍旧被撵来撵去,居无定所。

“东小口废旧品集散地”是北京最大的废品回收中转地。560亩土地上盘踞了千余废品回收站,超过3万人在此谋生。2011年11月开始,东小口村开始拆迁,意味着这个巨大的“废品城”行将消失。原始状态下生存的废品回收从业者只能向城外更远的地方迁徙。

多年来,中国的废品回收产业在自行产生和多年发展之下,已产生了庞大的规模,从业者众多。而作为“城市静脉”,这一行业却始终没有行之有效的行业引导和政策规范。

拾荒者的游击生存

东小口村开始拆迁了,徐福生又要准备搬家了。虽然上个月他又给公司交了三个月的费用,但已经断了的电话线和网络还是让他时刻感到焦虑。

徐福生来自河南信阳市固始县,和很多老乡一样,他是“东小口废品回收集散地”中一名小商户。

事实上,在官方资料中,“东小口废品回收集散地”这样的字眼从没有出现过,这里不过是一个由很多废品回收公司、商铺自发形成聚集地。在这里,数以千计的商户连成片,地面堆满旧暖气片、纸板、旧轮胎,扭曲的钢筋和塑料桶捆在一起。人们生活在低矮砖房里,屋外堆积如山的塑料瓶比房子还高。

整个废品回收市场有各种“规矩”,铝合金、塑制品、纸制品和玻璃等专门网点各自为战,互不干扰。店铺之间,只简单的塑料或铁网隔成“围墙”。墙内就是每个店铺老板的“家”, 这些低矮的砖房里大部分家具简陋,没有暖气,冬天时要靠蜂窝煤。

徐福生说,来自城中各个社区的游摊和坐摊网点的拾荒者们,每天蹬着三轮车将城里的废木头、旧泡沫、废纸壳、废塑料、废铁等源源不断运到这里,经过分拣、压缩等简单处理后,再运往唐山、保定、邯郸、文安等地进行加工。

这其实是现今炙手可热的经济热词——循环经济中的重要环节,即将生产所需的资源通过回收、再生等方法再次获得使用价值。

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除了京北的昌平区东小口回收市场以外,北京的其他区域也同样罗布着具有一定规模的废品回收市场,城南有大兴区魏善庄镇、黄村镇等,城东有东坝废旧物资回收站、白家楼废品回收市场等。

徐福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加入了这一行,当时不到二十岁的徐福生怀揣着300块钱,跟随老乡一起来到北京城“从垃圾里拣宝贝”。二十多年过去,当年拎着塑料袋四处拾垃圾的小伙,已变成老练的“坐摊”老板。

“干这一行,除了苦些、累些,更重要的是没人尊重”,回想起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徐福生的眼神仿佛一下跌进往事中。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们这些人没有没挨过打的,也没有不被强制收容的。”“因为太脏,连公交车都不敢坐”。

尽管安全问题已经好转,但他仍被不安定感包围着,时常感觉自己“被驱赶着”。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