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雇佣工人超过八个人的年广久被当作资本家告到了安徽省政府,无数小店老板悄悄地关掉了自己的商店,资本家的帽子实在伤不起。也是在三十年前,一声响彻夜空的警笛让辉煌一时的温州“八大王”跑的跑,关的关,曾经无比活跃的温州经济进入寒冬。三十年后,随着温州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出走美国躲避债务,一股“跑路”风席卷了整个温州,民营经济又一次陷入泥潭。
三十年前,中国的民营企业用了十年时间才等到邓小平同志的改革春风。三十年后,中国的小微企业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赢来春天的曙光。三十年的变化,让中国人已经不再贫穷,也不再为空洞的概念争论不休,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成为深入人心的理念。
小微企业的庐山真面目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以前,似乎很少有人提小微企业这一概念,无论是政府政策,还是学术研究,大多用中小企业。
为何现在把小微企业的概念单列出来,这背后到底有怎样的深层次原因?如果你仔细看一下小微企业的定义,不难发现小微企业的本质是民营企业,并且是幼小的民营企业。
接下来,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为什么国家不提大力发展民营企业,而强调发展小微企业呢?这与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目前的社会大背景有关。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对于“国退民进”和“国进民退”争论不休,效率与公平成为背后的推手。特别是在目前中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直接提发展民营企业很难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由于大中型民营企业已经有一定的前期积累,在面对国内外经济寒流的冲击下,凭借自身力量,勉强能够渡过难关。然而,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民营企业,也就是小微企业,就没有这么强的经济实力了。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绝大部分小微企业会在这次市场经济的寒冬中消失。
小微企业的重要性
也许有人会怀疑:小微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那么重要吗?需要国家制定专门的政策对其进行扶持吗?答案是肯定的。
根据国家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小微企业数量为1023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近99%,提供了约85%的城乡就业岗位,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占全国企业的54.3%。在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浙江省,2010年全省有3万多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有6万多家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而销售收入在500万以下的有15万家企业和6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
从总体看,小微企业占浙江全省企业总数的99.6%,推动着浙江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且为浙江省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在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的6.2万个摊位中,至少汇聚了3万多家小微企业,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毫无疑问,企业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手。在中国,企业有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分。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承担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任,是保障国计民生的主要力量。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只有部分垄断、资源等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生存了下来,并且没有后备力量进行补充,虽然一些国有企业发展良好,但可以肯定的是国有企业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相反,民营企业不断发展,以华为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不但在中国名声大噪,而且冲入了世界500强。如果市场经济改革能够顺利进行,那么民营企业的壮大将是必然趋势。但目前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在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控制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小微企业的国际贸易市场迅速萎缩,国内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最后导致一大批小微企业倒闭,温州的“跑路潮”正是这一问题的缩影。
不管中国以后的改革路线怎样延伸,国有企业的新生力量已经缺失。试想,如果民营企业的新生力量也大批死掉,那么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靠谁来维持?谁来给中国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没有发展,就没有钱,何谈扩大内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