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远颖:中国学不来印度的“八面玲珑”(2)

裴远颖:中国学不来印度的“八面玲珑”(2)

中国学不来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策略

环球网:有人把印度的这种外交策略形容为“左右逢源,八面玲珑”,您怎么看?印度外交具有什么特点?

裴远颖:外交是印度的强项,比它的内政要厉害得多。在尼赫鲁时期,印度就提出来要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以后各界政府的努力都是在追求这个目标的实现。无论是在冷战时期偏向苏联,还是冷战后偏向美国,他都没有离开这个原则,就是自己要做一个大国,不当别人的附庸。从尼赫鲁开始,历届政府的外交技巧也都比较高明。

首先,从政策来讲,首先推出了“不结盟政策”,政策要旨就是既不过分依赖任何一方,也不过分得罪任何一方,有时依赖和得罪不可避免,但有个度。就算在冷战时期,印度虽然明显地向苏联倾斜,但也不与西方对抗。因此,不结盟政策使印度,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好,同西方国家关系也保持了平稳。不结盟政策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所以,印度同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比较融洽。冷战之后,它还有延续了与俄罗斯的比较好的关系。

从策略上来讲,印度善于抓住与其他国家的共同点,力求找到共同语言或共同利益,这样就能把本来存在的分歧淡化下去。比如,它和美国打交道,就强调双方都是民主国家;和苏联打交道,就说都是追求社会进步的国家,就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属国大党的左派,有社会主义思想,他提出印度的模式就是社会要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式的社会”,社会主义对他来说并不是异己的东西,当然,对社会主义的界定与我们有所不同;现在和俄罗斯打交道,它就强调双方是传统的友好国家、可靠的朋友;同中国打交道,它就说都是文明古国,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同新独立的国家打交道,它就说都是过去殖民地的国家,有共同的历史,等等。这样,各个国家就会感到,印度可以合作,至少不是竞争对手。

印度外交能做到“左右逢源、八面玲珑”,除了这种外交策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印度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远离美、俄、日、欧等等这些世界力量中枢,与这些国家任何一方都没有什么根本利害冲突。像中国就不行,利益纠葛很多,有时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客观原因不同。

“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被西方视作“自己人”

环球网:西方国家对印度还有个称呼,就是“最大的民主国家”,给人的感觉是比较认可它,接受它。除了印度的外交策略外,它的西式民主制度是不是也给印度外交带来了便利?

裴远颖:印度和西方的殖民历史的渊源、政治制度,对它的外交的确也有有利的影响。印度在政治制度上与西方比较接近,比如,它现在的法律体系、选举制度、文官制度等等基本上是沿用了英国的。所以,西方一般对印度有一种亲近感。他们一想到印度,就是民主国家,是“自己人”。而且,印度的精英群体对西方的外交理念、思维方式及种种法律规章制度都比较了解,这样就比较容易沟通。而且,因为有这个基础,他们之间的有些差异就容易被容忍。像美国看到中国有些什么事情,不满意就跳出来批评、叫唤,而对印度它就能容忍。

不过,也不能忽略西方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的消极影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印度民间还存在反感。我记得在印度的时候,有一个地方,过去英国人屠杀过大批起义的印度人,现在,那里还保护得很好。人们谈起这个事情还是愤愤不平的。所以,对西方那一套,也不是每个人都赞赏的。可以说,殖民主义的残酷造成的心理影响,在印度民间随处可见。所以,一味跟着西方跑,在印度也不得人心。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