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印度对西方国家既有亲密之处,应该说也会保持距离,到底它对西方是怎样的态度和立场?它给自己是怎样的定位?
裴远颖:印度的外交原则是独立自主,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印度在处理与西方大国的时候,既密切合作,又保持距离。一方面,印度看到,印度要成为一个大国,需要美国的支持,需要同美国搞好关系,另一方面它也知道,印度的利益并不会同美国完全一致,美国的一些政策和做法,印度也不能同意或全部同意,要做到完全亲密无间是不可能的。而且,同美国的关系过分亲密,也会影响他的国际形象,因为印度是以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自命的。大国、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国家,发展迅速的新兴经济体,这就是印度对自己的国际定位。
在核武器、人权问题上,西方对印度有“偏袒”
环球网:最近有人提出来,印度已经是世界上购买武器最多的国家,为何国际上有“中国威胁论”却没有“印度威胁论”?西方对印度的“偏袒”是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裴远颖:印度发展自己的军力一直是比较积极的,近年来军购力度明显增大,去年开始,印度已成为世界上购买武器最多的国家。我觉得和以下三个因素有关:第一,印度认为,强大的军事力量是成为大国的必要条件;第二,国际格局和印度周边形式发生变化,中东乱局、和巴基斯坦关系紧张等等,在它看来,现在的世界比过去更不安全了;第三,就是应对中国的崛起,他认为中国发展得很快,军费增长很快,海军持续活动,所以,就觉得自己也应扩大军力。
印度的军备扩充,对世界产生很多影响,东南亚有可能激发军备竞赛,会引起巴基斯坦的担心和疑惧,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与其他国家的矛盾可能会增加。但是,我们对印度的军备现象也不能估计过高。印度2011年的军费开支是400亿美元,占GDP不到2%,相对于我们来讲还是少,我们是1000亿。购买武器的经费占军费开支的比例比较大,说明武器主要靠进口,自主研发力量不足。并不能说明印度的强势。
环球网:还有人注意到,虽然印度也拥有核武器、存在各种人权问题,但西方在这些方面对印度并没有那么苛责。
裴远颖:如果说西方对印度的核武器问题完全没反应,是不准确的。1998年印度搞核试验的时候,美国就曾大为震怒,当时宣布了很严厉的制裁,比如,中止与印度一切关于核的合作、不进行这方面的科学交流等等。但后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反恐战争起来之后,美国对印度的需要增加了,才逐渐取消了对印度的制裁。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制裁还是取消了,也表现了对印度的宽容。它觉得印度即使有核武器,对它也不会是威胁。而且印度一再保证不扩散,也的确没扩散。
关于印度的人权,西方过去人权机构里面也经常出现反对印度的议案,比如它的种姓制度、官员腐败、贫富悬殊等,而且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表决的时候,印度往往也和中国站在一起,反对西方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内政。但总的来讲,也像核武器问题一样,因为印度是“最大的民主国家”而在西方眼中被冲淡了,西方对待它的态度比较宽容,与对中国的标准不同,可以说,这是西方国家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偏见所造成的“双重标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