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言平:事业单位改革并非孤立的改革

时言平:事业单位改革并非孤立的改革

昨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要建成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今后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

实际上,“指导意见”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经在内部实施,此次进行公开发布,无疑是将这一统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顶层设计”,正式确立为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由此,事业单位改革的大幕正式在公众的注视下拉开,这一关系到3000多万“事业人”命运的宏观部署再度引发关注和热议。

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有遗产,事业单位人员冗杂、财政负担沉重,一贯被民众视为“包袱”。它既承担了历次机构改革的成本,又在“中间地带”倚仗灰色空间日渐成为了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正因为如此,事业单位改革的艰难性和复杂性也就可想而知。要啃下这块“硬骨头”,需要打破现有利益格局的勇气和魄力。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将事业单位从复杂的利益纠葛中剥离出来,让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公益的归公益。只有这样,权力、市场、公益之间的模糊边界才能更加明晰。某种意义而言,事业单位的最终走向,应该是退出历史舞台,消弭权力与市场、权力与公益纠葛生长的灰色地带。或者说,事业单位改革,需要“革事业单位命”的决心,否则改革就难以彻底,而不彻底的改革难免孕育出新的怪胎。

必须正视的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不但是打破现有利益格局,重新划分属性和身份的命题,更是如何协调各方利益,以及保障这3000多万“事业人”应有权利的命题。如果打破利益格局是冲破阻力、深化改革的关键,那“事业人”的安置和权利保障,则是确保改革不会产生历史遗留问题的关键。事业单位改革绝不是孤立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型、与财政体制改革、与行业体制改革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更是具体涉及到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诸多方面。因此,“顶层设计”的路线图要走下去,需要处理好方方面面微妙而复杂的权益和利益关系,这正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

啃下事业单位这个制约着社会发展和公平实现的“硬骨头”,乃是大势所趋。很显然,从“指导意见”来看,国家层面已经有了势在必行的决心。但成功的改革仅有决心和勇气是远远不够的,其魄力更是来自于改革环境的相对成熟和改革目标的明确。从目前的境况来看,无论是行政体制还是市场机制,或者是公益环境,这些事业改革后安置和流向的领域,都有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而这些,恐怕才是“顶层改革设计”走向实践最大的阻力来源。当然,这并不是说环境不成熟就不进行事业单位改革,而是在改革的进程中应该避免单兵突进,应该以此为契机,推动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公益、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多领域的改革。当事业单位改革不再处于孤立的改革环境中,这场改革才能更加从容顺利,才能避免莽撞和冒进制造出改革的后遗症。

3000多万“事业人”的命运转身值得我们关注,但更应该关注的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风浪过后,曾经存在的灰色空间是被彻底驱散,还是分流隐藏到行政、市场、公益等分类改革的领域中阴魂不散;是形成新的利益格局和利益群体,还是创造更多的公共价值;是留下改革后遗症,还是实现“顶层设计”的改革预期。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