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战争爆发20周年:民族间裂痕创伤犹存(2)

波黑战争爆发20周年:民族间裂痕创伤犹存(2)

“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西方媒体一直用民族冲突去描述在南联邦解体期间各民族间发生的血淋淋的历史,可实际上这些民族基本上是兄弟民族。在历史的无常捉弄下,上演了一幕幕“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惨剧。

矛盾很大的塞族和克族就是这样的冤家。同样的南部斯拉夫人,受不同邻居的影响,东部的塞族受拜占庭和希腊影响,信仰东正教,而西部的克族则受奥匈帝国影响,信仰了天主教。

而塞族和波什尼亚克族呢,则到上个世纪还算作一族。波什尼亚克族大多是奥斯曼土耳其占据巴尔干后,皈依伊斯兰教的塞族人和克族人,虽然宗教和塞族不一样,但是有着共同的祖先。

随着南斯拉夫的分裂,兄弟民族终于在波黑战争中兵戎相见、渐行渐远。战争前,萨拉热窝是个充满活力的多民族社会,30%的婚姻都是异族通婚。但战争改变了一切,如今的萨拉热窝市民基本上都是波什尼亚克族。

不过,面对撕裂,有人选择凝聚。“恋,从无要分宗教,从无惧枪炮,常宁愿一生至死都与你恋……”也许很多人都听过香港歌手郑秀文唱的这首歌曲《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未必人人知道歌曲背景源自波黑战争中因逃避战火被射杀的萨拉热窝一对异族恋人:阿德米拉和博什科·布尔基奇。虽然当年的战火痕迹现已褪去,两人勇于跨越民族鸿沟至死相恋的故事,仍存于幸存者心中,成为当地内战爆发20周年,国家希望走向和平的标志。

阿德米拉及布尔基奇自小青梅竹马,前者是波什尼亚克族人,后者为塞族人,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相爱,憧憬着将来美满的婚姻。两人相恋9年,直到25岁时波黑爆发内战,萨拉热窝遭塞族军队围困,他们被迫相约逃难。1993年5月18日,他们在枪林弹雨中通过弗尔巴尼亚桥时双双中枪身亡,死前一刻仍紧拥对方不愿放手,因此被形容为“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一抱,便是8天,因为在此期间没有人能够安全地把他们的尸首搬走安葬。

事隔多年,博什科及阿德米拉的父母,都在家中放置了子女的巨型肖像,双方家长已成为朋友,他们回忆19年前痛失至亲,不禁谴责煽动民族仇恨的政客,也表示希望时间能够冲淡仇恨,让人们开始新生活。

守望这片土地上的多种族文化

类似抱这样希望的人在波黑并非凤毛麟角。在一些塞族人看来,约万·迪维亚克就是一个叛徒,因为在波黑战争爆发后,这位塞族出身的将军竟然加入穆斯林的部队参与保卫萨拉热窝的战斗,但在约万·迪维亚克本人看来,他保卫的不仅仅是萨拉热窝,更重要的是为了保卫波黑的多元多种族文化。

“我知道我很天真……但我会守护这样一个国家——人们首先是波斯尼亚公民,其次才是穆族、克族或塞族。”这位75岁的老人说。

波黑战争期间,萨拉热窝近半城市被摧毁,战后多年城市仍在重建之中,人们仍然可以看到战时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上的残留弹痕。但在新城区可以看到不少新商厦、酒店及大型购物中心,里面有名牌和快餐店,电车在路面上穿梭行走,比人们想象的要现代化得多。而曾是商业中心的旧城区则保留不少古迹,这里以多元宗教著名,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和犹太教的教堂林立,多民族、多宗教的特色建筑物,成为了游人驻足观赏的重点。漫步城中,我感觉这片“血与蜜之地”已慢慢浴火重生。

(作者系本报前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