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英的外流现象已经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和坊间议论的热门话题。在许多国人的印象中,大批社会精英正在漂洋过海,远赴他乡,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面临大规模的流失。中国的人才流失有多么严重?国际迁移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移民潮何以备受舆论关注?精英的国际流动能否推动社会进步?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一系列问题。
雷声大雨点小
据官方统计,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90万人,其中仅有63万人学成归国。《南方周末》的报道称,新世纪的中国移民潮引发了“社会中坚阶层的集体流失”。前两年国内出版的《人才战争》一书也认为中国“绝对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
就绝对规模而言,中国人才的外流数量的确称冠全球,可这首先是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评价一种人口趋势,我们需要观察目标群体及其对应总体的关系。这就好比估算一个分数,要看分子,也要看分母。利用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法国学者多克尔(Frédéric Docquier)等人计算了各国人口流入发达国家的比率。他们发现,2000年以前,仅有3.1%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在22岁后迁移到了发达国家。中国的人才外流率在193个国家中位居第158位,同样是人口大国的印度还略高于中国(3.4%)。几十个非洲和拉美国家的外流率都在20%以上,它们才是发展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国家”。
就2000年后的情况而言,各个国家的统计数据尚未完成汇总,因此我们不可能全面分析最近十年的变化态势。这里不妨作些推断。尽管近年来留学生数量急剧上升,中国高等院校也在大幅扩招。比如,每年留学国外的毕业生从1996年的2万人迅猛增长到2005年的近12万人;在此期间,中国的大学新生人数也从100万人迅速上升到了500万人。由于分子分母大致同比增长,中国的人才外流率很可能仅出现了小幅提升,就比例而言,依然只有很少一部分大学生能够实现留学梦想。
当然,技术移民的平均素质一般高于其留在国内的同行——我们不应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将北大学子和某地方院校的毕业生等量齐观。可既使在这方面,国内媒体也夸大了中国人才流失的严重性。一项被新闻界广泛引用的数据称:“清华北大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七成以上去了美国”。据中国科技政策专家曹聪考证,这一数据最早见于2001年第8期的《求是》杂志。然而,文章作者陶涛并没有给出数据来源。曹聪猜测,仅在1985年后的某一年,清华北大可能有“七成”高科技专业学生赴美留学,而陶涛将这一年当作了“1985年以来”。
此外,很多报道强调,新世纪以后第三波移民潮的主力由精英阶层构成,但至少从美国的人口统计数据来看并非如此。在15岁以上生于中国大陆的美国居民中,2000年有39%具有本科以上学历,2008年则升至45.4%。可是,如果我们比较1990年代和新世纪前八年这两个时间段到达美国的中国移民,就会发现高学历人口的比例几乎相同,都是46%多一点。也就是说,1990年代以后,赴美中国移民的平均教育水平很高,但新一代移民中知识精英的比例并没有提高。比如,在2010年获得美国绿卡的7.1万中国移民中,家属移民占到2.4万人,而工作移民仅有1.8万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