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3)

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3)

在讨论迎接加入WTO 的挑战时,在国内理论界和实践部门有一种广为流传的信念,认为中国应该重点发展资金密集、技术尖端的大企业,只有这样才有实力与外国企业展开竞争,否则民族工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败北。实际上,一国产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其产品的成本,成本越低的产业竞争力自然就越强。而一个产业的成本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利用了本国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又是由一国的要素禀赋决定的。我国现阶段的要素禀赋是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因此,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产业区段具有劳动力密集的特征。如果我们举全国之力发展资金密集型的大企业,必然需要继续人为压低资本价格,并采取种种行政措施保护资本密集型企业免受市场竞争挤压,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无法完成,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出现种种困难而“欲速不达”。

相反,遵循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因为成本低廉而具有相当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不需要政府的特殊保护。由于这种产业竞争力强,因而盈利能力强,经济剩余多,资本积累速度快,由此导致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快,资本在我国将逐渐由相对稀缺转变为相对富裕,劳动力反而日益显得稀缺起来。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动将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越来越带有资本密集、技术先进的特征,中国就能够以“小步快走”的方式赶超发达国家。

任何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有灵活的金融市场的支持。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存在许多问题,加入WID 以后,我国金融业即将对外资开放,面临的竞争将非常激烈,金融业的改革刻不容缓。当前的要务除了解决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消除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外,最重要的是确立金融改革的方向。

金融体系的功能主要在于动员资金和配置资金,而动员资金的功能其实从属于配置资金的功能,因为资金配置得好,经济的效率高,经济中的剩余就会多,可动员的资金就多,而且,资金配置得好,资金的回报率高,储蓄意愿就会高,在经济剩余中用来作为积累的比例也就多,这样,资金动员的效率就高。资金配置的效率取决于在经济中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是否能够得到最好的金融服务。

我国现阶段最具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保证这些企业的融资需求应该成为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对中小企业来说,最合适的融资方式是以中小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而这正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欠缺的一块。这种格局不改变,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就很难得到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有障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不会很顺畅,速度就会减缓,所以发展中小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措施。

1990年代以后,我国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在改造各地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开始发展起来,但是目前业务量还不大,而且实际运作很不成熟、规范。地方性的中小银行一定要实现商业化,不能由地方政府行政控制,以致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依附于地方政府,甚至成为地方政府背离当地实际和比较优势,进行盲目投资的工具。如果那样,中小银行就不但会与四大专业银行一样不能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方便渠道,而且必然会产生众多的不良资产。另外,发展中小银行需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中小银行也不是越小越好,需要有一定规模,以具备必要的分散市场风险的能力。中小银行虽然是地方性银行,也要注意引进银行间的竞争机制,防止人为垄断产生的低效率。

中小企业以民营经济居多,一般在市场竞争中产生和发展,在技术选择上比较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民营经济的发展能够创造出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出口,因此对实现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WTO 最重要的规则是非歧视和国民待遇原则,加入WTO 后我们需要对境外投资企业和进口产品实行非歧视和国民待遇的原则,实际上,我们的当务之急是首先对我们自己的民营经济落实非歧视和国民待遇的原则,所有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都应该更加彻底地向我们自己的民营经济开放,一些不向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也应该向自己的民营经济开放。本来无论加入WTO 与否,我们都应该对自己的民营经济做到这一点,由于长期以来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和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而没有及时调整到位。行业进人限制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现实情况是,许多已经向外资开放的投资领域在政策上也还仍然不允许民营经济进入,民营经济在财税等政策上仍然与外资企业处于不平等竞争地位,甚至与国有企业相比,在体制上还比较容易受到歧视。新形势下,发展民营经济,创造就业机会,投资领域需要全面向国内民营经济开放,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五、结论

改革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一直很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根本出路。为了加快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也为了开拓广大的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当前国民经济中生产能力普遍过剩问题,走出通货紧缩困境,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正确的政策选择。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民,家庭纯收入中仍然要以来自农业的收入为主,因此,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努力方向。我们应该结合应对加入WTO 给我国农业和农产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开展地区之间的分工合作,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农业产量,改进农产品品种和质量,不断依经济发展的要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依靠体制改革,培育现代农产品营销方式,参照国际标准制定和执行广泛的农产品质量、卫生标准,为农民和农产品经营者提供明确的努力方向,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了推动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调整,还需要大力发展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努力创造非农就业机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出口。通过发展中小银行体系,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配合迎接加入WTO 的挑战,我们应该首先消除对国内民营经济的投资限制和政策歧视,加快国内民营经济的发展,将民营经济培育成创造非农就业机会的一条重要渠道。上述政策措施的落实将使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断进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国民经济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