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艺:以社会建设为战略重点

陆学艺:以社会建设为战略重点

经过2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我们的发展策略没有及时完善与推进。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工农业产品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当时就应当适时把力量引向农村,引向社会建设,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新世纪以后再来补民生的课,已经晚了10年。

“不能再耽误下去,现在已经到了以社会建设为战略重点的时候。”陆学艺老师烟瘾大,说到这里,他将刚刚抽了两口的香烟在烟灰缸里用力掐灭了。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30年间实现了

社会科学报: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近些年社会领域却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拉大、民生问题突出、环境污染、权力和社会腐败,等等。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不是如汪洋所说“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陆学艺(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对于当前的社会总体状况,我们可以用四句话来总结: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基本稳定,文化繁而未荣,社会矛盾突出。改革开放之后,我们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这道坎是迈过来了,但是社会结构还处于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还很不协调。

当前社会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突出;二是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和行业之间差距持续扩大;三是由于劳资矛盾、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和群体性事件凸显;还有就是一些地方杀人、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增加,抢劫、抢夺、盗窃、诈骗等刑事犯罪案件上升,社会治安压力很大。当然,这些问题无法掩盖30余年改革所取得的成绩。改革最根本的成就在于我们实现了从“短缺经济”向“剩余经济”的转变,也就是说我们解决了改革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978年,我国的GDP是3645亿,2010年是40.12万亿,按现价计,涨了110倍,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达到世界第二位。这个伟大成就是空前的,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它必将对中国的政治形态、社会形态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社会科学报:为什么社会矛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集中爆发呢?

陆学艺:中国社会很多关键性的变化始于1995年前后。1994年开始国企改革,国企质量大上台阶,进行财税体制改革,使中央财政、外汇储备持续增加;1996年粮食产量超过1万亿斤;1998年开始住房改革,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原来不足9平方米,增长到30平方米;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高校招生从1998年的108万到2011年的661万。但也正是从那时起,群体性事件、上访、犯罪率上升,社会矛盾和冲突明显加剧。

宏观层面,从“社会转型”的意义上来讲,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真正的结构性变化,是在1978年以来的短短30余年间实现了。据我们研究,一直到1978年,我们国家还是一个以农民为主的农村社会。1978年,我国的GDP中,72%已经是二三产业了,但是在就业结构中,农业劳动力还占70.5%,在城乡结构里面,城市化率只有17.9%,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2.1%。所以直到1978年中国还是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农业社会、农村社会。

中国真正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实现社会大变革的是这30几年。到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只占GDP的10.1%,在就业总人数中的农业劳动力只占36.7%,城乡结构中城市化率为49.95%,已经是工业社会了,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这导致我们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彻底改变。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作了全面的总结,指出:“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在这个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必然产生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欧美日韩等国家都经历过社会转型的阵痛,城乡矛盾,贫富两极分化,家庭分化,离婚率增加,犯罪率大量增加,社会矛盾、社会冲突频发。西方学者称此为“社会转型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欧洲花了两百年,美国花了一百多年,用了各种对策,才慢慢将社会调整过来。

我觉得1992年重启的改革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即主要只是强调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和发展,而忽略了社会体制改革与发展。这不但积累了许多社会矛盾,也妨碍了经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回过头来使进一步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内需迟迟打不开就是明证。

现代化建设,只搞GDP是不够的

社会科学报: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当时改革的重点在于打破计划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2004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宣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经基本确立,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深化、完善,那届大会同时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否标志着改革开放从那时起即进入了以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为重点的阶段?

陆学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是准确的。然而当前的问题是,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搞上去了,社会建设没跟上,导致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严重脱节。2010年我主编的《现代中国社会结构》判断:中国的社会结构落后经济结构15年。不少人议论,有人当面或打电话问我:改革开放一共才30年,怎么落后了15年?这是因为1978年的时候社会结构就落后了,1978年的GDP里二三产业占72%,农业只占28%,但是在总就业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占70.5%;在城乡结构中,农民占82.1%,绝对是一个农民国家。这30年经济体制改革了,但社会体制没有相应地改革,矛盾就积累下来了。根据国际上的通用指数,我国经济结构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社会结构尚处于工业化早期阶段,所以社会结构落后经济结构15年。

改革开放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短缺,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因此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经过2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我们的发展策略没有及时完善与推进。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工农业产品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当时就应当适时把力量引向农村,引向社会建设,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新世纪以后再来补民生的课,已经晚了10年。然而,许多地方仍然单纯强调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结果出现经济更加迅速发展,而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和行业之间差距持续扩大,出现了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症状。2004年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建设的新任务,中国进入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但是因为社会建设欠账太多,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体制机制还没有得到改变,社会结构的调整没有及时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经济社会不协调,进而导致诸多社会矛盾。所以我一再呼吁,现在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脱节的矛盾。虽然2004年以来,我们就认识到了社会建设滞后的问题,国家也加大对社会建设、民生事业的投入,但不少地方对经济建设有路径依赖,地方官员将大量本应投入民生和社会建设的钱都用来投资了。抓经济不仅有利可图,而且还容易积累政治资本,但是,如果老百姓得不到改革应该带来的好处,感到有相对被剥夺感,就有意见了;感到分配不公,社会就不太平。

2007年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2007年十七大修改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面提出来的框架。这个理论框架一直用到十六大,2004年之前的文件从未谈到社会建设。通过十七大就变成四大建设,这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新概括,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以社会建设为战略重点的新阶段。2011年的春节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要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些都充分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了以社会建设为战略重点的新阶段。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