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蕾:美国是用舆论战击垮了前苏联(2)

熊蕾:美国是用舆论战击垮了前苏联(2)

这些影片不仅能鼓舞美军的士气,也使美国公众从越南战败后的低迷状态中走出来,重新振奋了精神。20世纪90年代,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社会呼风唤雨,而这时好莱坞又推出了《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等宣扬美国军人人道主义形象的影片。这些影片,很少政治说教,艺术感染力极强,对“树立有利于美国及盟国的形象”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对赢得2010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6项大奖的《拆弹部队》,美国国防部更是褒奖有加。奥斯卡奖刚颁发完,美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布莱思•惠特曼就出来说,《拆弹部队)证明了伊拉克战争中嵌入报道的积极作用,任何在战场上和美国士兵相处过一段时间的人,离开的时候,都会欣赏他们的训练有素和装备精良。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原创奖的《拆弹部队》的编剧,就是2004年嵌入驻伊美军某部的一位记者。

此外,美国还借助外交、文化等各种手段在全球推行好莱坞电影,把一个国家是否进口、放映好莱坞影片作为这个国家是否开放、是否自由、是否民主的一个标志。

危机时刻的舆论导向

在全球舆论战方面,美国在两个方面很下工夫:一个是舆论导向,一个是方式方法。

关于舆论导向,在美国,我们极少听到舆论导向的说法。但是仔细观察一下,他们的舆论,尤其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的舆论,是相当一致的,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异。

如果分析一下美国新闻媒体,就不难发现,美国新闻报道的消息源,一半以上来自美国政府机构,其他则来自有权势的利益集团和企业。所以,承担舆论导向的主体,是美国的当权者。他们并不说让新闻媒体充当他们的喉舌,但是他们以提供新闻的方式,使他们的观点通过新闻媒体左右舆论,影响公众。

这种舆论导向,在危机时刻尤其明显。在这种时刻,美国的高层官员往往亲自出马。有材料说,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国防部用l5种文字总共发了350万字的新闻稿,这也显示了美国军方引导舆论的力度。

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非常重视影响舆论,经常在媒体上露面,解释政策。美国国防部网站公布了拉姆斯菲尔德2002年8月21日至9月19日期间参加的媒体活动,有接受不同电视网和通讯社记者的采访,也有一些会议、会见和演讲的消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不同电视网和媒体的采访,他是分别进行的。这样频繁的活动,想不对舆论产生影响,都办不到。

关于美国的舆论导向,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他们的忧患报道。美国现在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人们普遍认为它的军事力量已经是世界之最,没有什么对手。可是美国媒体却常常报道说,美国空军的防御如何需要更多的经费来更新,增加情报、监控和侦察设备;美国军队对打城市战争如何毫无准备,缺乏成功地进行城市作战的能力,等等。这样的文章和分析,一方面提醒美国军人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如同“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道理,他吃得再饱还是喊饿,喊的结果就是社会的关注,政府和国会都给拨款。美国的防御战线远远超出其疆界,达到欧洲、中东,可是还在大喊大叫他们的安全有问题,结果喊来了NMD,喊掉了束缚其手脚的《弹道导弹条约》。更为重要的是,此举还可以迷惑对手。

比较一下美国受到打击之后媒体的措辞与我们在这种情况下的措辞,觉得很有意思。美国受到打击后,如“9•11”,毫不遮掩地说:美国愤怒!美国人被激怒了!而我们中国,遇到类似对台军售这样的事,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从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看,我们这种传播很少有效。告诉人家我的感情被伤害了,谁在乎?而从鼓舞士气的角度来看,表达一个国家的感情受到伤害更积极,还是表示一个国家愤怒了更积极?

美国用舆论战击垮了前苏联

关于舆论战的方式方法,美国人经过多年的研究,将心理战的原则浓缩三个英文单词:“说服、改变、影响。”他们把这三个词作为心理战的行动指南,写在心理战部队的徽标上。这个徽标中间的马头象征着特洛伊木马,意味着打入敌人心脏。美国军方的解释是,它代表“以出乎意料的方式行动和各种类型的战争中施加影响的能力”。闪电和剑表示速度和在任何地方实施打击的能力。

“说服、改变、影响”的实例很多,比较典型的是苏联东欧的垮台。1989至1991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土崩瓦解,被西方学者称为“20世纪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和西方价值观的胜利。

我们已经知道,心理战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敌人的思想和其领导人的意志”。从苏联东欧的垮台,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众多的因素中,领导人信念和意志的崩溃是决定性的因素。联想1950年4月14日,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向杜鲁门总统提交的那份《美国国家安全的目标与计划》报告,可以说,经过40年的较量,美国和几代苏联领导人打交道,终于在戈尔巴乔夫这一代获得了成功。

之所以能在戈尔巴乔夫这一代获得成功,是因为在美国的对手中,信念和意志崩溃了的,已不是个别领导人,而是前苏联整个领导阶层,包括军队的领导阶层。

(据《美国的逻辑:意识形态与内政外交》熊蕾/文)

链接:美国掌管舆论战的“全球传播办公室”

为了确保美国全球舆论战略的霸权地位,2003年1月21日,美国在原先新闻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基础上,新成立了一个“全球传播办公室”。

事实上,从“9•11”事件之后,这个办公室便在酝酿之中,而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将美国形象更好地推销向全世界,防止误读信息和冲突,获取盟友支持,更好地向国际受众提供信息,而且也在于“研究新的方式直接影响穆斯林受众”。该办公室成立之后提交的第一份报告,就是《谎言工具:萨达姆的假情报和宣传1990-2003》。

在伊拉克战争中,该办公室适时地煽动了一场媒体之战,统一和协调了从白宫、政府各部门到军方的口径,将美军侵入伊拉克的行为一致定义为“解放战争”,并且保证政府和军方系统能对“全球24小时的新闻播送”所提出的质疑和批评给予最及时的回应。说白了,成立这个传播办公室的目的:一是为了管控媒体;二是为了在国外发动舆论战,确保美国对国际舆论的主导权。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