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基层的改革首创精神(2)

尊重基层的改革首创精神(2)

尊重基层和群众的改革首创精神,要营造浓郁的改革氛围,鼓励先行先试。营造改革氛围的舆论宣传要防止“雷声大雨点小”,说了就坚决改,不能改就不说,否则会挫伤公众对改革的预期和信心。改革是有风险的,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果“枪打出头鸟”,改革者就不会挺身而出,没有先行先试的“示范”,改革就很难成功地全面推开。同时,上级要主动为基层改革者撑腰,要保护好改革者及其合法权益。

改革评价的标准要明确和一贯。无论是生产关系层面的改革,还是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方面的调整,都应服务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中心;都要坚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评价其是非得失的标准并一以贯之。

要为基层所付出的改革成本埋单。任何改革都会触及部分当事人的既得利益和权利,都会招致部分人的反对。因此,要合理补偿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受损者的部分损失,不能让支持改革或承受改革损失的老实人吃亏。同时也要防止有人借“闹”来要挟改革,不能“小闹小实惠,大闹大实惠”,用赎买“无理取闹”换稳定。

要集思广益,让群众参与改革方案设计。中央是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主体,但中央在设计改革方案过程中不能“孤家寡人”,更不能“闭门造车”,要坚持群众路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倾听基层呼声。只有群众参与、基层认同的改革方案才能得到群众和基层的拥护,进而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社会力量。

“十二五”期间是协同推进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各项改革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切实推进各项改革,加快形成真正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就能有力地抓住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平稳度过矛盾凸显期,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果有畏难情绪,改革“蜻蜓点水”,不敢碰硬,不能克难,就可能错过大好的发展机遇,甚至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

当前,基本经济制度不完善,国有经济垄断而导致的“国进民退”,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扭曲导致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社会关系紧张,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和政府职能混乱导致公共服务能力低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导致民生矛盾增多,文化体制僵化导致文化产业发展不足和文化软实力欠缺,公权力缺乏制约导致权钱交易和腐败严重等诸多问题,都紧迫到了必须通过改革来加以解决的地步。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社会对我们体制中缺陷的诟病越来越多,有些问题不能仅用“中国特色”就一言以蔽之,我们必须顺应现代文明发展规律。从国内来看,人民群众对各种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已接近容忍极限,只有彻底革除各种体制毒瘤,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的执政基业才能常青。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