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中国的“启蒙”如何进行下去

汤一介:中国的“启蒙”如何进行下去

摘要:中国一些学者和西方“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的学者之间不仅有所接触,而且已经开启了良好的合作。“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已经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已从中吸取营养;同样,中国学者也已经注意到“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对人类社会走出困境的现实意义,并关注着该学说的新进展。

在中国已经发生广泛影响的“国学热”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这两股思潮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有机结合,如果能在中国生根并得到发展,也许中国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第一次启蒙”,实现现代化,而且会较快地进入以“第二次启蒙”为标帜的后现代社会。

一、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和16世纪明末中国的“启蒙思潮”

康德(1724-1804)提出“要敢于运用理性”作为“启蒙运动”的口号。因此,我们可以说“理性”开启了欧洲的“启蒙运动”,他们的思想家用“理性”扫除对天主教的迷信和世俗的愚昧,引发了在欧洲的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革命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使西方的自然科学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而且为西方的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理论促使1789年在法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于1793年发表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并颁布了宪法。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有力地推动了在欧洲各国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说明,欧洲“启蒙运动”的结果最终落实到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的民主国家的建立。

当前,在中国学术界虽然常常把16世纪明末发生的反对封建专制“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抨击禁欲主义、高扬个性、“独抒性灵,不拘一格”的“唯情主义”看作是新的价值观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并往往用“启蒙思潮”、“启蒙思想”、“启蒙文化”、“启蒙性质”等等来说明这次运动的性质。如有的学者把明末反封建礼教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泰州学派的支系,主张“唯情主义”的大戏曲家汤显祖也被认为是“深具启蒙思想的人”。这就容易使人们错误地以为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的运动有似发生在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

我认为,上述两种运动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实质内容上都有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前者的结果是:自然科学重大的突破、社会科学基础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的建立;后者的结果是:虽有少数思想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但在清军入关后封建专制礼教的强化和对批判礼教的文人学士无情的镇压,使反对封建专制的礼教浪潮被打断了。

二、19世纪中叶后,中国社会在西方“启蒙运动”冲击下的艰难前行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惨败,此后在与西方(包括东亚的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中屡战屡败,使中国人认识到自己国力衰落、政府愚昧而西方国力强盛和政府开明,根源在于中国的思想落后和政府的腐败无能,于是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吏在国家多次被动挨打的情况下一步步认识了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和政治体制的优越。因而,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启蒙运动”的思想和政治制度的书籍大量被介绍和翻译到中国。西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提出的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等观念,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无疑有着重大影响力。

中国的有识之士,先是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是靠他们的先进科学技术,于是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展了一场制造枪炮的洋务运动,但是所谓的“洋务运动”并未摆脱“中体西用”的束缚,故未能动摇清朝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在有更多的开明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进一步了解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条件下,提出中国要富强必须改变原有的政治体制,用改良的办法推行君主立宪,并于1898年发动了戊戌变法。而这种遵循改良主义路线的变法是软弱无力的,在清政府的重重高压之下以失败而告终。在这种情况下,以孙中山为首的仁人志士不得不采取用革命的路线来推翻清王朝统治。1912年,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废除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虽然取得了暂时胜利,但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并未解决,一方面中国仍然在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另一方面不仅出现了两次帝制的复辟,而且不断地受着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旧势力的破坏和抵制。中国的民主共和国体系实际上未曾真正建立起来。中国何去何从仍然是需要中国人民不断解决的难题。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