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不能再用传统的发展观念和模式来推进经济增长,要着力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从追求速度效益转向追求结构优化效益。我们希望“十二五”经济发展出现这样的新变化:经济增长适度放慢下经济结构调整速度在明显加快。根据这一内在要求和针对前面提出的2011年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是抑泡沫、控投资、调结构、促民生。
(一)抑泡沫。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不是通胀,而是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过慢、力度偏小,导致越来越严重的资产泡沫化,特别是当前房地产高泡沫化有向泡沫经济演化的巨大风险。为此,我们建议要对货币政策合理地调整。一是继续升息,逐步改变负利率状况,保护存款者利益,同时增加投机者的炒作成本,抑制投机需求。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适度压缩新增信贷规模,根据我们的测算,今年GDP增长9%,考虑价格因素,新增信贷规模只需要6万亿就够了,因此,我们建议将今年的新增信贷规模控制在7万亿以内。三是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四是如果房价出现报复性增长,有必要出台更大力度的针对房地产的信贷紧缩政策。
(二)控投资。要避免投资再次出现过快增长的局面,不仅要通过适度紧缩货币政策,把好流动性闸门,而且要用“市场准入”和“环保标准限制”两个闸门,还要加强对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管理,抑制地方政府间过度的增长竞赛,尤其要坚决防止一些地方借“十二五”时期开局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形成新的低水平大规模重复建设。
(三)调结构。调结构、转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十二五”起步好不好关键是看调结构、转方式能不能取得明显进展。要从创造有利于结构调整的环境和机制两方面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一方面,要降低增长预期,改变高增长思维,要尽快改变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为结构调整创造较为宽松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要创造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促进机制,全方面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要进一步改善居民消费条件、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千方百计扩大消费,加快形成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通过减税和提供更大更多的金融支持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努力创新金融与产业结合的模式,促进制造业升级,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促民生。一是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采取更多更积极的措施扩大就业,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保障体系;二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完善转移接续办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建立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三是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四是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尽快形成符合国情的住房供给体系;五是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