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2)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2)

调整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

2001—2009年,我国投资率由36.5%上升到47.5%,消费率则由61.4%下降到48.6%,其中居民消费率由45.3%下降到35.6%,投资率过高、投资与消费失衡的矛盾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部需求萎缩,通过国际市场消化过剩生产能力的空间缩小。在这种形势下,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局面难以为继,迫切要求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把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条件、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作为调整需求结构的重点。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是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基础。这就要求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在初次分配领域,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对高收入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在再分配领域,推进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较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居民消费条件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保障。应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加强中小城市和农村商贸流通、宽带网络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有利于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应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培育发展文化、旅游和健身等新兴服务消费。

进一步发挥投资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近两年来,扩大投资需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投资领域的重点应转向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具体途径是: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投资向水利、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教育卫生、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放宽市场准入,将中央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坚决控制高能耗、高排放和产能过剩领域的投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我国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工业比重过高且附加值低,服务业发展滞后;过度依赖加工制造环节,决定市场地位和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高技术产业名义比重提高较快,但多集中于价值链低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低端加工组装、缺乏自主技术和品牌的局面难以为继,迫切要求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调整产业结构的紧迫任务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应加快推进钢铁、石化、有色金属、造船等重点产业技术进步和优化重组,建设一批现代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链延伸升级和产业集群分工协作;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基础工艺以及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培育一批适应市场需要、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机制灵活的优势企业和产业;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同时,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重点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应加快发展与现代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部门,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和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环节,同时重点发展面向农村的生活性服务业;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服务领域;鼓励创新服务业态,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提升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外包。

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应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联盟;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到突出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建设创新支撑体系,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构建“核心技术—战略产品—工程与规模应用”的创新价值链;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

加强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加强节能减排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面。应在完善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开展能耗总量控制和节能量交易试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的内生动力;推行强制性能效标识,扩大节能产品认证范围,完善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机制;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加强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加大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