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竹:备受贫富悬殊煎熬的美国社会(2)

寒竹:备受贫富悬殊煎熬的美国社会(2)

产业空心化拖累中产阶级

从1895年到2009年,美国一直是世界制造业的领袖。但目前美国本土制造业正在不断萎缩: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已从1957年的27%下降到2009年的11.2%;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也从1998年的1760万减少到2010年的1150万。随着生产设施的外迁,美国工人的平均工资自1980年以来几乎毫无增长。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停滞对比鲜明的是美国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从二战后至今,美国第三产业的规模由不到1500亿美元增加到10万多亿美元,增长约70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不到60%增加到80%左右。

目前,美国的就业高度集中于非农产业部门,在非农产业中又高度集中于服务部门。据美国劳工部统计,全美劳动力总数为1.46亿人,就业1.38亿人,总就业率为94.5%。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是:农业800万人,占0.58%(实际可能为2%左右);非农产业1.3亿人。在非农产业中,工业2100万人,占16%;服务行业1.08亿,占84%。在服务业中,政府部门2100万人,占20%;教育和卫生部门1600万人,占15%;专业性服务业1600万人,占15%;零售业1400万人,占13%;休闲服务业1200万人,占ll%;其他行业2900万人,占26%。

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工作技术含量的两极化。制造业中的中端工作职位逐渐消失,大量中等技术工人向下滑落,在低技能、低收入的行业中就业。目前,美国低收入行业的就业总人数大约是4000万人,其收入低于联邦政府2.3万美元的贫困线标准,而这个收入要养活一个家庭。美国劳工局最近列出了22种低收入工作,包括建筑设施维修(30个就业者中就有1个从事该工作),办公室行政助理(6个就业者中有1个从事该工作)。2010年收入最低的工人主要分布在食品餐饮服务行业,占了低收入总人数的75%。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工人已经无法找到中等收入的工作。根据美国劳工部的资料,在高中毕业以上的工人中,有84%无法找到中等收入的工作;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中,近50%无法找到中等收入的工作。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尽管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获益匪浅,资本和产业链的外移促使海外超额利润大量涌入美国。苹果产品在全球博得暴利,就是美国海外收益的缩影。但是,海外财富流入并没有使美国全体民众受益,巨额财富只是集中在少数精英人才手中。对于美国普通民众来说,全球化的结果是美国中端工作机会(其中包括大量的技术工作职位)大量流失,原先的就业人员逐渐滑落到缺乏技术含量的低端行业,国民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两极分化,大大地加剧了美国的贫富悬殊。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