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性服务
社会性服务业既是加快推进社会融合的客观需要,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四类主要弱势群体成员走出边缘化,社会性服务业将发挥起基本桥梁作用,但与国际水平和现实需求相比发展空间巨大。以老年人为例,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城市老年家庭空巢率49.7%,农村老年家庭空巢率38%,专业化养老服务人员明显不足。以心理辅导为例,社会成员心理疾患比例大幅上升,如果按照美国人均拥有心理咨询师的比例计算,中国单项人才缺口就将超过80万。
加快推进社会融合中,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性服务业大有作为。政府有责任推动社会融合,但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直接提供服务,这就为以市场主导的社会性服务业提供了广阔舞台。政府应主要做好行业规划、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监管惩戒等基础性工作,通过从社会购买竞争性强、质量可靠的相关服务,来加快推进社会融合。
以赋权为核心的参与式发展
部分弱势群体的形成,背后的重要推手就是制度化、政策性的社会排斥。这种排斥通过政策设计、治理机制和市场机制多维运作,实现了部分弱势群体边缘化地位的生产和再生产。如农民工群体,我国有超过1亿的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城市,但就业、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远不能与城镇居民享受平等待遇,不能获取正当的社会资源,阻隔于社会主流关系之外。
参与作为权利,是推进社会融合的重要路径。以赋权为核心的参与式发展,其根本在于积极有序地逐步改变边缘人群批量再生器般的制度性社会排斥,集中力量打破权利剥夺和实现社会参与,疏通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决策过程、进入社会网络的途径,让每个社会成员意识到实现潜能的条件、享受到社会服务的实惠。实际上,欧洲社会发展联盟就是将关注社会排斥和社会剥夺放在“社会融合实践行动的四个基础”的首位。
当前,应从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以社会融入统揽系统考虑弱势群体、社会治理等重大挑战,根据实际情况坚持不懈地调整可能导致社会排斥和社会剥夺的制度设计,将社会融合转变为具有操作性和明确标准的制度要素,通过民众的积极参与和权益维护形成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严格倒逼,从而实现生产力水平制约下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深度均等化。
以互动为导向的社会性网络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社会成员之间的正向互动、直接交往,对于个体人格形成与社会融合具有重要影响,是个体与社会发生联系的第一环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强度决定着社会共同体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以刑释人员为例,其融入社会的最大障碍就在于难以与正常社会成员形成良性互动。爱尔兰促进社会融合的一条重要经验就在于调动社区、雇主、工会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运用社会伙伴关系形成社会性网络。
当下是个体化时代来临、总体性社会消退的时代。后现代文明的趋势是社会碎片化,个人作为独立行走的主体,直接面向广阔社会。这将导致个体的极大解放和严重分化,直接冲击本已渐趋分化的社会。如果没有覆盖广泛的社会性网络,如果没有网络内社会成员的良性互动,不仅社会融合的传统整合力将严重缺失,甚至连主流社会都将成为概念抽象。以互动为导向的社会性网络,就是要在个体碎片化的社会进程中构建大部分人能共享的公共服务、社会网络和发展机会,巩固社会公众认可的价值和基本规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