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总部经济须解决三大问题

发展总部经济须解决三大问题

2007年01月09日

总部经济是以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条件下,企业通过将总部与生产制造环节在空间分离,实现资源再配置收益,形成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主流形态。在2006年12月21日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活动中,北京市副市长陆昊告诉记者,首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转变增长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阶段。

今后北京发展总部经济要进一步与北京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与北京建设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结合起来,与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结合起来。就发展总部经济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总部经济理论首创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

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新途径

赵弘认为,城市转型是世界各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纽约、伦敦、洛杉矶、东京、芝加哥、香港等许多国际大都市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经济转型的痛苦历程。我国城市在经历了28年的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之后,如今也面临着经济转型的艰巨任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市转型,将成为许多中心城市“十一五”及未来时期面临的重大课题。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对大城市探索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赵弘援引国家科技部党组成员、秘书长张景安的讲话指出,总部经济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发展总部经济,也为高新区“二次创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有助于提升高新区创新、孵化等高端环节的能力,提高园区整体竞争力。

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南京、重庆、成都、沈阳、青岛、杭州、济南等许多城市都提出要发展总部经济,并将其作为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功能提升,实现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

推动城市经济转型的必然性

赵弘分析,一是发展总部经济能够发挥大城市的资源优势。大城市聚集了人才、信息、技术等战略资源,但相应的土地、能源、材料等常规资源稀缺,发展总部经济能够使大城市发挥资源优势而规避资源劣势。

二是总部经济为中心城市提供新的产业接续,有助于大城市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转型。通过众多企业总部的聚集,带动金融、保险、会计、律师、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中心城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城市经济转型。

三是总部经济有助于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区域整体的经济发展。总部经济使城市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本地的资源,而是跳出本地,通过与周边区域其他城市的合作,构建总部经济链条关系来实现协调、互动式的发展。如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地区总部,以江、浙等制造业密集的腹地为基地,形成总部----制造加工基地产业链,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赵弘指出,在第二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上,北京市副市长陆昊已经强调,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各类高级人才的聚集中心,专业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各类市场信息资源密集,具备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总部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北京经济转型、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

探索城市经济转型的内在规律

针对“第二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活动,赵弘认为重要意义是推出了三大亮点。

一是隆重推出《2006-2007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这个报告由赵弘研究员担任主编,联合全国一批科研院所和国内重点城市的政府实际经济部门共20余家单位,历经一年完成。报告在考察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主要城市经济转型模式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青岛等一批中心城市以发展总部经济为动力,推进城市结构升级、功能提升,实现城市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探索了转型过程中的一般内在规律。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