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总部经济模式通过改变区域资源配置方式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进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部经济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地位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竞争的实质体现为科技水平的竞争,核心技术的竞争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制造业水平显著提升,目前已有21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消费的制成品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中国制造”,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制造”附加值普遍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挑战,我国亟需改变当前的发展模式,增强利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能力。总部经济有助于我国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逐步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首先,从企业内部价值链看,总部主要集中在企业价值链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如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核心职能是制定企业长期发展战略,配置企业内部资源,对企业的生产、销售、研发等活动进行统筹管理和协调。总部经济通过企业总部的聚集发展,能够推动制造业由一般的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营销、品牌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升级,既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转变,也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二,总部经济有助于我国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我国城市间、区域间的资源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总部经济”提出了区域间功能分工与功能配套的新思路——大城市发展设计、研发、营销等企业总部环节,中小城市发展企业生产制造环节,这种基于功能链的垂直分工,能够实现我国不同区域资源的优势互补,产生资源再配置收益,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图1  企业内部价值链示意图

(二)总部经济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全球人才、科技、知识等高端资源要素分布不均衡,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存量,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源,生产率不断提高、产品更新周期加快的同时,原材料和制造成本也日益攀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规模扩大的速度快、劳动力成本低廉,许多跨国公司纷纷采取“总部-制造基地”分离布局的模式,将制造组装业务转移到新兴市场或者最适宜加工组装的地区,仍将总部留在本国。例如,耐克公司总部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比弗顿市,在全球设有1000多个工厂,拥有2.5万名员工,仅中国就有17个签约运动鞋厂、130个签约运动服及配件厂[1]。总部经济模式不仅能够大大降低跨国公司的产品加工成本,提高跨国公司的竞争力,而且能够通过跨国公司“总部-制造基地”的链条加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高端资源要素区域分布不均衡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同区域间也较为明显。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性日益加强。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由于发展阶段、整体经济社会环境与大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对知识要素特别是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弱。资料显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人数占总数的80.8%,而在县、镇和农村就业人数仅占19.2%[2]。同时,中心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规模急剧膨胀、人口不断增加,使这些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土地资源严重紧缺,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交通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

总部经济搭建了一条中心城市与发达地区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链条。企业将总部布局在战略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市,生存制造基地布局在常规资源丰富的周边地区,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由传统的产业分工、产品配套,深化到基于功能链的垂直分工与合作模式——中心城市发展设计、研发、营销、管理、决策等总部功能环节,周边地区发展生产制造环节,从而实现大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优势互补,产生不同空间资源的再配置收益。总部经济改变了政府主导并推动区域合作的模式,使企业成为推动区域合作的主体,通过“总部-制造基地”链条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自主分工合作。

图2  总部经济推动区域合作思路的创新

从实践发展看,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以总部经济模式进行分工合作实现协调共赢发展的例子屡见不鲜。珠三角的起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香港与珠江三角洲之间形成的“总部-加工基地”区域经济合作关系。长三角则以上海为地区总部、以江、浙腹地为制造业基地形成产业功能链,由此使整个区域很快发展起来。环渤海地区以总部经济模式进行的区域合作也日益紧密,据调查,已有80多家北京企业把总部留在北京,把生产制造基地迁到唐山;首钢涉钢产业整体搬迁曹妃甸工业区,据河北省政府部门称,到2008年底,曹妃甸精品钢铁基地将形成485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2010年底,将形成97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3],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应非常可观。

(三)总部经济有助于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

总部经济模式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总部在企业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总部的聚集能够使企业充分利用科技创新资源,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进而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促进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合作创新体系的构建。

一是搭建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总部集聚有助于企业共享创新资源,搭建一批创新资源配置更优、联合创新能力更强、具有良性自我发展机制的创新平台;条件成熟时,企业总部还可以联合建立科技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最大程度地提升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是完善创新体系,产生创新资源的集群效应。总部的创新活动,对专业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各类服务业提出强烈需求,不断推动区域服务体系的完善;而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能够形成良好的创新链条和创新网络,有效降低创新过程的时间成本、配套成本,进而吸引更多的总部聚集,促进总部集聚与创新服务体系进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是产生知识溢出和学习效应。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企业总部之间能够进行频繁的交流,为企业相互学习和促进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环境。此外,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的竞争与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总部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成本。首先,企业总部聚集,为员工之间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渠道分享创新信息、理念、知识提供了更多机会,有利于专业化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尤其是缄默经验类知识的交流,从而激发新思维、产生新方法、取得新成果。其次,企业总部间一旦形成这种有形或无形的创新网络,就会在不断的联系中得以强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使区域内企业总部都能够在创新生态环境中获取更多的创新营养。因此,总部经济聚集区内的知识与技术的学习扩散明显快于其他非集群化地区。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