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经济增长减速的现象,很多人都看到了,只是大家看法不一样。第一种看法,认为这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中国经济跟发达国家差距在缩小,总量上已经是超过日本,超过六万亿美金GDP的增量。按照这个速率的话,我曾经做过一个比较保守的预测,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应该可以跟美国持平,人均GDP是美国的1/4。现在我们在跟发达国家,跟所谓前沿国家的差距在缩小。经济学有一个说法是“收敛理论”,越靠近这个墙速度越慢,离这个墙越远可以跑得更快。发展中国家有一个空间可以追赶。他们认为减速很正常,中国的分母已经很大了,六万亿美金了,不可能跑那么快,减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第二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外部的振荡。我们的减速是因为外部的原因引起的,全球现在经济都不好,中国经济有一块是出口的。当然这部分我一直做研究认为,出口的功能被夸大了,中国经济出口总量很大,大概占GDP40%,但是附加值只有12%。我们做了很多的研究。实际上这个影响不大,大概影响三、四百万人的就业,对GDP的影响不是那么大。现在有一种看法,外部的需求在下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中国经济因为一直是靠外部需求,我一直痛批“三驾马车”论。现在三个马车都不行了,拉不动了,所以经济自然就减速。第二跟这个逻辑是一样的,只是把重心转移到了国内,认为是货币政策导致的。紧缩就不能放贷,就抑制了国内的需求,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受到抑制。政府现在把它放开,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减速的趋势就会制止。我现在还是要说,即使货币政策放开的话,通胀的压力马上又会起来,背后还是有减速的原因。
现在来回答中国经济减速时代有没有到来?现在要纠正一个看法。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中国经济最大的亮点是尺寸特别大。当然我们说尺寸大,是经济很重要的特点。人均水平相对就比较小。所有进行经济增长预测的理论,都不是用上一次来预测的,我们是用人均水平。前面提到收敛的理论,也是用人均来预测。现在有很多讨论说,中国经济减速是不是已经到来?因为中国经济分母已经很大了,已经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了。哈佛大学的教授2010年发表了一篇论文,经验上有一个统计特征,人均收入达到一万到一万六千美金的时候,都是使用购买力,所以叫“购买力评价”。国际上所有关于国家经济指标都是换算成购买力,不然不能进行国际跨国比较的。用这一指标,人均收入在一万到一万六经济会减速,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会下降到5%以下。按照他的估计,中国现在大概人均GDP水平,官方是五千美金,按购买力评价,这个是两年前的数据,那个时候估计中国是七千到八千的人均购买力。比如理发很便宜,美国很贵,很多服务不能贸易,国内价格低,所以必须有购买力,不用购买力会低估这个水平。推算一下国际的经验,中国高速的增长期应该还有十年。亚行也公布一个预测,中国目前GDP水平差不多就是在一万不到一点。中国大概在2030以后,GDP增长下限大概是5.5。
可是他们这个预测总体上都是看你这个国家人均GDP的绝对水平,然后看国际的参照,然后做对照。根据“收敛理论,要看中国人均GDP跟发达国家的差距,是距离而不是水平。我有一次到牛津去,学生逃课老在两个楼之间跨,他们关心的不是距离有多少,关心的是有多深,因为他们怕掉下去。“收敛理论”只是关心跟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人均GDP实际有多高。目前中国GDP按照购买力大概是美国的1/4。我们看历史上有多少国家曾经在人均GDP是美国1/4的时候,他们保持的平均增长速度是多少。有一个智库,去年做过一个研究,发现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30%,或者是美国的1/4,全球用购买力评价来测算所有的国家。找了25个经济体,曾经人均GDP是美国的1/4,看它们在这之后达到美国的人均30%或者1/4之后,能保持多快的增长。有8个经济体可以保持超过5.5%,有6个经济体基本上可以在之后的20年保持之前的平均增长率。这主要是在东亚,东亚是一个很不同寻常的经济体,中国跟东亚非常相似。
最近有三位加州大学的经济学家,发表了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叫《什么时候快速增长的经济开始减速》。他们想知道快速增长的经济最终会减速,但什么时候减速,能不能发现一个规律?他们也用了佩恩表,按照购买力评价算出各个国家的数据。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减速几率发生在人均GDP是美国58%的时候,减速概率是75%,这之后平均减速2个百分点。这是一个统计规律。当然他有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假如我们相信他的一个研究结论,用中国的数据来看。中国07年的数据,人均GDP按照PPP换算是8511美金,只有美国的19.8%,离他们增长减速必须是美国的58%,这个距离很远。假设中国保持9%,美国保持2,有7个点差距的话,按照这种来测算,中国减速时间发生在2023年,也就是10年以后。因为那个时候中美两国人均GDP水平相差这样一个倍数,中国是它的58%,减速概率是75%。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未来十年,是不是可以维持9%的增长率?我相信这个问题提出来,很多的人会认为不可能,我是比较乐观,我认为减速可能会提前,但是也未必。因为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未来十年维持8%-9%,可能性非常之大。
中国跟发达国家人均资本存量的差距非常巨大,所以赶超空间非常巨大。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当前的经济或者过去五年已经开始减速了,需要重新考虑减速在中国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中国总量大了,开始出现收敛的现象吗?我认为不是。我的看法,中国每年有巨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为什么过去五年经济在减速?我想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就是劳动生产率在下降,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在下降。因为投入多了,经济在减速,一定不是因为投入的原因,一定是因为生产力下降了。劳动生产力是可以拆开看的,一部分可以用人均资本存量,也就是装备率,新的投资,新的装备,当然劳改生产率会提高。还有一项就是秦晓先生前面提到的,所谓全要素的综合生产,投入不增加但是生产力也可以提高。中国在过去30年当中,全要素生产增长还是不错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我们要素可以很自由地,相对自由地从低生产率部门流向高生产率的部门。比如我们的农民,大量从农业部门出来了,出来了3亿多,农业的投入是减少的,但是农业的生产率是提高的,农业的收成没有下降。这种现象叫做“结构变化”。中国过去30年作为一个发展中快速增长的经济,投入虽然在增加,但是在投入过程当中由于同样的投入水平,由于生产要素可以在不同生产力部门之间相对自由地流动,包括跨地区的、跨行业的流动,所以中国可以维持生产率相对比较快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还是非常不错,比东亚四小龙平均对GDP的贡献都高。什么原因?不是因为中国的教育比他们做得好,不是因为中国的科技比他们发达,而是因为我们要素可以在行业地区之间相对自由地流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增长率的源泉。
现在的问题是过去几年我个人的看法,由于在竞争性行业工资水平在持续上升,开始挤压非国有和中小企业。非竞争行业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时候,国有企业大部分都退出了,留出生存空间跟中小企业。即使有金融危机,97年、98年金融危机,中国经济跟现在完全不同的结果,刺激内需中国突然出现通货紧缩。今天的局面是工资在下降,竞争在加剧。今天的局面是导致总供给在下降的主要原因,总供给下降是减速的主要原因,刺激需求没有用,刺激需求通货膨胀会上去,供给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对大量的竞争性行业来讲,大量的企业一方面成本在持续上升,是不能控制的;另外一方面,向高生产率行业移动或者流动的障碍越来越高,它进不去了。过去没问题,十年以前,十五年以前,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退出,非国有企业大量进入,活得很好。但是由于扩张比较好,中国经济在98年保持了平均9.7的增长率。现在的情况就非常非常糟糕,因为一方面成本在上升,竞争性行业工资上涨非常快。另外一方面,它的要素流动收走了。什么原因?国有经济退出以后,大部分集中到了高附加值的垄断行业,财大气粗。竞争性行业越夸张越发达,利润越转移到上游,被国有企业垄断掉。国有企业进行托拉斯化的战略,不仅做主业还做辅业,什么都去做了,就不再留下任何可以让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进入的这种空间。这个现象过去从99年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战略重组以后,这种格局就已经埋下了。
经过过去十年的发展,非竞争性行业越来越挣钱,它的钱是竞争性行业的资金转移上来的,是垄断之外。非竞争性行业之所以挣钱是因为竞争性行业在亏钱,这种情况下要素在行业之间,低生产率跟高生产率行业之间的流动,这一渠道基本没有了。也就是现在说的,这些行业大部分被国有资本垄断了。这一现象是导致中国经济在过去这么多年以来,即使我们不断刺激需求,为什么经济还在减速,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怎么产生的?因为你不断地刺激需求,货币投放越来越大,但实体经济不能吸纳,因为实体经济在微缩。这些钱最后都进入了国有行业,他们拿这个钱可以做房地产,做金融,所以资产泡沫就越来越严重。这一现象提醒我们,特别是04年以后,大量的竞争性行业工资在持续上升的时候,又不能够很容易地在行业之间和地区之间进行跨行业的流动,生产率只能是减速不可能增长。这是今天我认为经济减速的一个主要原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