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绍伟:印度根本超不了中国?(2)

方绍伟:印度根本超不了中国?(2)

人多力量大的谬论,我们中国人早就领教过了。人口拥挤是突发事件、社会危机甚至是国际冲突的温床。实际上,人口问题还是考验制度能力的大事,因为计划生育会损害人权,不计划生育也会损害人权。关键之处是,计划生育对人权的损害是明的,不计划生育对人权的损害是暗的。所谓暗的,就是经济学里讲的“负外部性”,它是一种无代价和附带性的资源损耗。就像空气污染,排污时无代价,污染是生产或消费的附带行为,结果损害的是环境。

人口的量度是个难题,太少了不行,太多了就变成类似于污染的相互影响和干扰。突破人口总量的临界点,个人对社会的净贡献就会递减。可麻烦的是,具体的个人不是平均意义上的个人,谁也无法事先知道个人对社会的净贡献;个人的平等权就这样导致了大量“负贡献人口”的出生。现在印度的问题,本质上是以对人权的暗损害去替代对人权的明损害。人权通过“负外部性”而被损害,这就是我提出过的“民主公地悲剧”的观点。除了印度的人口问题外,西方的赤字公债是另一个突出的例子。当然,“民主公地悲剧论”是一种实证的历史哲学而不是一种规范的政治哲学,“民主公地悲剧论”不是在反民主,而是在描述民主的历史结果(见方绍伟:“产权国家论”上篇,《领导者》2010年4月号)。

由于人口结构和个人权利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的人口计划生育是到了适当调整的时候了,但是,印度的“人口公地悲剧”必定是一个爆炸性的问题。

3,发展的原因

在人口问题之外,也有别的“印度赶超论者”,从其他方面去分析印度的优势。华人学者黄亚生先生就认为,印度在法治、司法独立、资本市场、企业家精神、市场竞争、产权保护等方面都优于中国(见黄亚生2003年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的“印度能超过中国吗?”及2012年3月9日《财经网》的“中国模式不存在,印度或超越中国”两文)。不过,印度的腐败也超过了中国。按“透明国际”公布的过去10年(2002-2011年)的“廉洁指数”(“贪腐印象指数”):中国大陆的“廉洁指数”是3.2-3.6,印度过去10年的“廉洁指数”是2.7-3.5,印度的廉洁低值和高值都比中国大陆差。

即便认为印度与中国的腐败一样糟,中国在基础设施、侨资外资、高储蓄率、教育水平、政府效率等方面却优于印度。但关键的问题是,如果印度的上述优势,能够如黄亚生所说的那样使印度实现赶超,那么,在过去的20年里,这种赶超效应为什么偏偏没有发生呢?在黄亚生2003年文章之后的近10年里,这种赶超效应为什么也没有发生呢?而且,为什么实际的结果偏偏是印度的落后还在持续扩大呢?

黄亚生认为,中国是“自上而下型发展”,印度是“自下而上型发展”;中国依靠外资,印度依靠内资;印度超越中国的前景,可以从依靠私营经济的浙江超越依靠外资经济的江苏的类比中看到。可正是在这里,黄亚生犯了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道理很简单,浙江和江苏在制度背景上的“强政府推动”因素是根本不能被抽象掉的,而“强政府推动”恰恰是印度“自下而上型发展”的不足。也就是说,只有浙江以中国的制度为背景、江苏以印度的制度为背景,整个类比才能成立。所以,问题根本不在依靠外资还是依靠内资,而在于对经济发展原因的总体理解。

简单地说,一国的经济发展取决于该国的“相对投入变动”、“相对优势变动”和“相对制度变动”(见方绍伟:“产权国家论”下篇,《领导者》2010年10月号)。中国在过去的40年里之所以能扩大对印度的经济优势,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在法治和市场竞争上的单项劣势,被这个“三大相对变动”上的总体优势所超过,而“强政府推动”的因素,碰巧也反映了中印两国在“政治文化传统”上的差别。黄亚生把“中国模式”比附于“拉美模式”也表明,他似乎漏读了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惯性和新变动,从经济上而不是从政治上去把握“中国模式”,也正好是他误读“中国模式”本质和经济发展原因的缘由。

当然,这里讨论的仅仅是一个总量GDP和人均GDP的实证问题,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会牵涉到财产权利、经济效益和平等分配等规范问题,并且也会涉及到这些规范问题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的程度问题。因此,中印两国的经济比较,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中国“平衡三大相对变动及相关规范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的程度”;第二,印度“平衡已有优势及人口规模影响经济发展的程度”。

中国在政府责任和公民权利上的挑战显然是巨大的,但是,我们根本没有理由可以认为,印度能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靠突发奇迹而在经济上超过中国。民主的印度之所以还那么腐败,那仅仅是因为文化规则决定了制度的运行,印度的种性制度甚至影响了民主制度的运行绩效;印度经济的总体绩效差,正是因为政府的执行力是制度文化决定的。

4,问题在中国

中印之间是一个有趣的对比,政府执行力弱的印度存在运行绩效问题,政府执行力强的中国则存在公民权利问题。谁超过谁只是个数字问题,关键还在于现实的感受,而不同的中国人对会不会落后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经济上未来40年印度确实很难超过中国,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还年持续多久呢?

在我看来,预测印度经济在2050年赶上中国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中国问题而不是一个印度问题,“印度赶超中国”与印度无关,而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是否会陷入危机有关。更直截了当地说,如果两国的政治经济现状基本保持不变,那么未来40年印度经济确实根本不可能超过中国,而如果中国政治经济危机的概率高于印度,那么未来40年印度经济随时都可能超过中国。

按照这个观点,过去40年的情况说明不了未来40年的情况,一切取决于人们对两国政治经济危机的估计。由于印度有相对更稳定的民主制度,中国的“强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显然同时就有更高的政治经济危机风险。依照“强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逻辑,我们确实可以结束一切中印对比的具体分析,确实可以结束一切关于印度如何不行的分析,从而把目光仅仅放到中国政治经济危机的风险和后果上。

分析至此,不管未来的结果是否完全相反,当下中国社会的疯狂状态,正在表明中国人对未来毫无信心。争论可以是“权威之乱还是民主之乱”,但贪污腐败、裸官奸商、坑蒙拐骗、假冒伪劣,无一不是在表述着中国人“对未来大打折扣”。抢钱已经不是常规,抢大钱甚至也已经不是常规,抢大的快钱才是惯例。

印度也好,欧美也罢,问题还是在中国自己。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