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哺
航天技术成果走进千家万户
尽管目前的载人航天领域初步出现三足鼎立的势头,但在这种竞争的背后,则是多年来航天技术不断转化为民用技术,并给整个人类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7年9月17日,美国宇航局局长迈克尔·格里芬在华盛顿发表旨在纪念宇航局成立50周年的演讲时说,“太空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美国宇航局所主导的太空活动开创了新的市场空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脱水菜 运动鞋 处处都有航天技术
一碗方便面的蔬菜包,源自航天员食品中的脱水菜;而各类时髦的运动鞋,其“中空吹塑成型”的制造技术,源自航天服……载人航天技术,看似遥不可及,其实处处渗透在普通百姓的生活里。
当你手持遥控器在几十个频道间不停地选择电视节目时,当你收听天气预报时,当你打电话或者上网时,你已经在享受来自卫星的服务了;而你餐桌上可口的菜品、生病时服用的药品,都可能有太空技术。
“神九航天员在轨飞行时间较长,将检验航天员抗骨丢失、抗肌肉萎缩的成果,部分成果或可造福长期卧床的病人,具有很高的民用价值。”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的一席话,揭示了太空生命科学试验的巨大潜力。
每投入1元,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
据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研究,在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在运行的头10年里发现了10个稀有金属矿和117个油脉,其价值远远超过空间站的全部研制和维护费用。更为典型的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的实施,带动了美国计算机、超高强度材料和耐高温材料等领域的一大批新兴科技工业群体的出现,其派生出来的上千种成果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上世纪后20年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样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已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卫星通讯导航、防灾减灾、食品生产等方面服务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