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彦:如何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2)

杨文彦:如何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2)

例如,拉丁美洲的智利,在中等收入阶段滞留了40年,乌拉圭滞留38年,巴西1975年进入了中等收入水平,至今尚未进入高收入水平阶段。根据国际货币基金(IMF)的预测,阿根廷大约在2015年左右才能达到进入高收入水平阶段,届时,阿根廷将在中等收入阶段超过半个世纪即53年。

避免进入“中等收入陷阱”三保障:制度、政策和基础设施

2010年中国已正式跨上“上中等收入”,如何避免中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郑秉文指出,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国的发展战略,从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驱动为主向依靠消费、投资与出口协调拉动转型;二要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型,实为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水平,这是进入高收入阶段的必由之路。至于转变增长方式,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后已形成广泛社会共识。关键在于粗放向集约转型,改善投入产出比,提高投资报酬率,提升经济竞争性,以获取长期增长的可持续性,这是效率驱动的主要内涵。

郑秉文认为,目前,中国刚刚进入第三发展阶段即上中等收入阶段。需要制定一套由“制度”、“政策”和“基础设施”构成的动力组合:

“制度”,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未来中等收入国家的激烈竞争中,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国与国相互较量的实质也是“制度”。“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与日俱增,依靠“制度”和管理等这些非物质生产要素驱动增长,意味着增长机制的深刻转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制度”可被视为生产力,“制度”的质量可被视为生产力水平;制度变迁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伴随制度变迁。

“政策”,在以往的下中等收入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对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微观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公共政策的配套和配合等方面却存在缺失,有些已显得严重滞后;在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经济社会环境和国民诉求等许多方面都有较大改变,例如对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问题的诉求,应予以高度重视,否则,将有可能拖累经济增长,一些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很多教训。

“基础设施”,统计显示,改善基础设施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还可促进增长,起到减贫的效果。在这方面,韩国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每年提高GDP大约1.4%-1.8%,减少不公平大约10%-20%。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包括交通运输在内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改善,但相对来讲还是落后,同时也应看到,中国基础设施的得分情况要好于“金砖国家”和拉美国家的平均水平,这就为中等收入阶段的效率驱动转型和可持续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社科院拉美所助理研究员齐传钧表示,“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具有某种“突发性”,但并非没有“可预见性”,应把研发和创新能力基础作为长期的政策取向,及早或适时地进行经济转型,关键是要加强资源配置效率。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