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到金融危机之前的通胀,是成本推动的。而4万亿刺激政策的推出,从需求层面助推了通胀水平的上升趋势。所以不能把通胀归结为4万亿刺激政策造成的,因为当时的生产性成本已经在向上调整。
地方融资平台拿到政府的投资项目,不管招标还是什么其他方式,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更容易参与其中。国企与民企的此消彼长关系,由来已久,它也不是4万亿导致的结果。
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历经改制重组上市,目前存活的这些国企往往是上游的能源、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等行业大型企业,下游的充分竞争行业多是民营企业。2000年后,经济越发展,下游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率特别低,包括出口企业。下游越竞争,对上游需求越来越大,上游的大国企利润越高。这种格局在金融危机之前早已形成。
4万亿刺激政策出台,信贷流向国企,让公众对国企民企不断拉大的差距更加关心,但4万亿不是原因,只是助推剂。
如果没有4万亿刺激政策,房价也会再次上涨,因为中国刚好处在房地产大发展的阶段上。4万亿像个激素,把更多资金从银行调出来,投向房地产。那时候,拉动内需保8变成了政治任务。这迅速激发起了房地产市场主体的热情,人们对房价产生很高的期望,导致房价飙升。
如果把房地产市场放到4万亿的背景来看,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注入大量流动性,这里面可能会有泡沫。但从大势看,中国房地产还是要涨,但不会再涨得那么快。
原因是中国银行系统尽管对房地产提供很大支持,但和美国还是有很大区别,美国没有收入都可以贷款,但在中国贷款还是有门槛的。房贷首付比例在全世界也是很高的,行业的风险可能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经济适用房建成之后,更多的中低收入人群会纳入保障范围,政府要承担应尽的社保责任。因为地方政府手上有地,所以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中国应该比其他土地私有的国家更容易。另一方面地方要从高端商品住宅的土地收入中获得建设经济适用房的资金,所以房地产不能打压。
多用供应学派思路调控经济
这次的稳增长政策,我们吸取4万亿教训,不搞暴风骤雨式的超调,而是微调,边走边看。从中央领导密集调研的地区来看,刺激方案可能会投向农村落后地区和中西部区域。
我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成本持续上升的阶段,要慎用凯恩斯主义刺激需求的办法。扩内需政策,除非经济明显减速,可以短期见效。但现在中国经济可能更是一种受成本拖累引起的减速,要用中长期的政策来应对。
现阶段,要多用供应学派的思路来调控经济,以释放更高的生产率。因为抵消成本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那就要打破垄断、放松政府对一些行业的保护,营造竞争性的环境, 减税,上游产业市场向民企民资实质性开放,降低准入门槛,鼓励竞争。只有这样,才有希望再次释放中国经济的活力。我们看到目前政府多个部委出台了鼓励民资的新36条实施细则,但关键要真正落实。
1981年里根当选总统时,美国经济正面临结构性问题,通货膨胀严重,没有竞争力,很多行业如铁路、航空被大公司垄断,效率很低。里根上台后采纳了供给学派经济学家亚瑟•拉弗尔的政策建议,紧缩政府开支和货币供应量增长、放松政府对企业的管制,降低准入门槛,大规模减税。最后将美国结构性衰退的僵尸经济救活,当时被学界称为供应学派革命。
当下中国经济背景与美国里根上台的时候有相似的地方:一方面成本在急剧上升,一些行业被大企业垄断,中小企业准入机会不多,竞争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在减速。政府可以从供应学派思路入手,拉动中国经济进入活力再造的新阶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