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0亿元投资能否改变水质?(2)

4100亿元投资能否改变水质?(2)

缺失的路线图

既然自来水新标准难以实现,那是不是标准本身定得过高?过于理想化?财新记者调查发现,不只是公众,即便在饮用水业内,此质疑也广有市场。

标准争议一直存在。多位熟悉内情的饮用水专家称,就是住建部、卫生部等部委的多位高层,在制定标准期间,也认为在现阶段标准不能太理想化,因为水源污染短期内难以改变是基本事实,老旧管道更换需要巨额投入,也需要较长时间,二次供水设备的混乱管理现状,也在短期内难以解决。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占生认为,上述担忧是完全有道理的,但新标准最终没有迁就上述理由。原因很简单,从人体健康角度,达到国际水平的饮用水标准,是中国起码应该做到的;难题固然存在,但不是不可以克服。另外,多位饮用水专家表示,饮用水标准与国际接轨,是在标准修订之前,就由政府高层确定的方向。

王占生说,正因为一系列难题的存在,2006年标准出台时,才留下六年的准备时间,即推至2012年7月1日才在全国范围内执行。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饮用水安全研究所前所长刘文君认为,自来水新标准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六年的准备时间原本不短,之所以未能全面实现,根本原因是努力不足。

刘文君认为,西方国家出台一个标准,往往会首先摸清现状,在此基础上会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渐进的路线图,几年之内达到阶段水平,几年之内全部实现。不仅如此,相关的投资计划和投资项目,也会很明确地公布出来。

“对比一下,就知道中国问题出在哪里。新标准出台,摸底调查和执行路线图,都是缺失的。还没有投资计划跟进,没有考核措施。”刘文君说。

王占生也认为,大限到了未达标的原因不在新标准本身,而是国家相关部委、各地方政府、自来水厂,都努力不足;经费没落实,重视更是不够。

4100亿元悬念

千呼万唤之下,2012年6月14日,供水“十二五”规划终于出台。史无前例、堪称巨额的投资——4100亿元,或将在四年之内投向中国城镇供水领域。

规划显示,水厂改造投资465亿元;管网改造投资835亿元;新建水厂投资940亿元;新建管网投资1843亿元;水质检测监管能力建设投资15亿元;供水应急能力建设投资2亿元。

王占生说,据他所知,住建部近年一直向国家申请这笔投资,但国家规划层面一直不予放行。此次不仅放行,且资金数额之大,超出业界预料。

王占生向财新记者具体解读了这些投资的意义。465亿元的水厂改造投资,主要用于全国出厂水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水厂升级改造。规划认为共计需改造9.23万公里管道。如果投放得当,这些钱是够用的。完成之后,约等于全国20%水厂上马深度处理工艺。

835亿元的管网改造投资,事实上也是经过住建部供水部门核算的。规划认为共计需改造9.23万公里管道。如投放得当,数年之内确实可以基本解决主要老旧管道问题。

15亿元水质监测能力建设费用,将用来解决目前各地水质监测能力普遍不足的问题。这笔钱可使各省省会、自治区首府、直辖市和不少重点地级市,具备106项全指标检测能力,使全部地级市至少具备42项常规指标检测能力。

但王占生对这份巨额投资规划能否最终落实,有些担心。

规划并没有说中央财政出多少钱,仅在资金保障第四项中提到“继续安排中央补助投资,重点向中西部及财政困难地区倾斜”。而其余资金,均需地方政府自行努力:一是包括土地出让金在内的地方财政性投入,二是水价调整,三是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四是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由地方政府组织。

“如果国家不投入,仅靠地方政府,有些玄乎。未来经济好的省、重视的地方可能会好点,经济不好的地方可能麻烦。”王占生判断。

多位专家的看法是,要想让规划落实,还得有严厉的后续措施来保障。

多道难题待解

现实的问题是,假设“十二五”期间上述规划全面落实,也仅是使大部分城镇水厂出厂水、管道水达标,距离新标准要求的龙头水全面达标,即可直饮的目标,还有相当距离。

二次供水的规范管理,是中国城镇供水真正达标不可逾越的现实难题。

相比发达国家,二次供水是中国的特有难题。在中国省会一级城市中,每个城市都有数千个水箱或蓄水池,由于设施不达标以及管理失范,微生物二次污染时有发生。二次供水自从在中国诞生起,就饱受诟病,目前仍乱象纷呈。

此次规划虽提出“对供水安全风险隐患突出的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改造,改造规模约0.08亿立方米/日,涉及城镇居民1390万户”,但并未提出改造办法。事实上,二次供水主要问题不在于设施的合格与否,而在长期维护和监管难,后者尚未找到破解之方。

此外,业界认为,杭州、广州等地过去的直饮水努力之所以无果,在于当地政府将自来水实现直饮,片面地理解为上马水深度处理工艺和更换合格管道,事实上这还不够。

刘文君解释说,饮用水是一个系统,出厂水合格了,进入合格的管道,必须保持其物理和化学稳定性,最终才能将合格水带向用户水龙头。但再好的管道里,都有细菌,它们遇到水中的营养物质AOC(生物可同化有机碳),会继续生长,如不采取措施,好水到了用户水龙头,微生物方面仍会不达标。

“中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问题。美国和欧洲,气温较低,每升水中AOC只有10微克左右,而中国好多地方有100微克-200微克,有的地方甚至500微克-600微克。西方国家化解管道微生物污染,在出厂水末端加入足够余氯即可,但中国用同样的工艺就不行。”

刘文君认为,只要讲科学,事实上中国的独特技术难题也能攻克。比如经过学界攻关,北京市就找到了游离氯外加氯胺的工艺,破解了上述难题。当然,北京工艺不一定适合全国,所以学界现已有针对性地发明多种工艺,紫外线加氯胺工艺即是其中一种。

刘文君指出,要让饮用水全面达标,各地自来水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不够。自来水处理工艺、保持管道水化学和物理稳定性工艺,都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各种调整,这让当前自来水公司的僵化管理面临挑战。

外部的水质监督也被学者提及。全球水质较好的地方,一个共同特点是拥有第三方检测机制,由第三方和水厂每天共同抽取水样,化验后及时向居民公布水质,接受监督。目前,中国官方尚未做此方向的努力。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