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对华接触是错误的
过去欧洲和中国之间的交往阻塞。现在中国是全球一极:北京的决定对几乎所有欧盟所面临的紧迫问题都很重要,比如气候变化、核扩散,甚至实现经济稳定。中国的经济和产业政策对欧盟的经济福祉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国的非洲政策正在改变该地区的面貌,而这对欧洲是重要的发展机遇。然而欧盟仍然像过去一样把中国看做新兴国家,而非现在的全球一极。
欧盟对中国的战略建立在一个时代错误信念上,即认为中国在与欧洲接触的影响下,将逐步放开经济,增进法治和民主。其背后的观点是与中国的接触是积极的,不应该根据中国的具体行为而设定条件。这个战略催生了一系列的双边协定、联合公报、谅解备忘录、峰会、部长级访问和具体部门对话,所有这些旨在使中国采取对欧友好的政策。正如一位欧盟高级外交人员所述:“我们需要使中国要我们想要的。”
然而,如本报告所示,中国内外政策的演变与欧洲价值观之间的关联很小,而且现在北京还时常违反甚至破坏这些价值观。欧盟的上述宏图大略忽视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力量,并且还无视其抵御外界影响的决心。此外,欧盟经常变换其目标,常常有始无终。欧盟各个成员国对中国的影响力,无论是总体还是个别来看,因不团结而无力。
结果就是,欧盟对中国的政策可以被描述为“无条件接触”:中国可以从欧洲获利很多,但回报很少。大多数欧洲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战略的不足。有些开始在贸易上挑战中国,其他的在政治上;一些两方面都有,另一些则都无。
事实胜于雄辩。欧盟允许中国对进入其市场的欧洲公司设立的障碍,比中国公司进入欧盟市场多得多。这也是为何尽管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欧盟对华贸易逆差达到惊人的1690亿欧元的原因之一。而促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中负责任利益攸关方的努力,大多不成功。2009年4月初的20国集团伦敦峰会表明,北京不愿承担任何实际责任。
全球问题方面,中国蓄意破坏西方在紧迫事务上的努力,比如缅甸军政府、津巴布韦和苏丹的非洲悲剧。中国的确有时会修正其政策迎合西方,比如对联合国在达尔富尔维和的支持、停止对津巴布韦的武器出口、派海军巡航索马里海域。但多半情况下,这些改变是为了中国自己的直接利益,而不是为了迎合西方。此次全球经济危机需要中国出手帮助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但也便利了这个有大量现金的国家提升其国际地位。
欧洲成员国的分歧给了中国机会
中国学会了利用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它把与欧盟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盘象棋,在棋盘的另一端挤着27位对手,相互间对如何走下一步棋争吵不停。不言自明,我们就会知道谁现在处在优势地位。
正如一位新权力主义的中国学者潘维(音译)所说:“欧盟软弱,政治分裂且军事无力。经济上,它是个巨人,但我们不会怕它,因为与中国需要欧盟相比,欧盟更需要中国。”中国知道其力量并且不再掩饰。它现在以一种类似于外交藐视的方式对待欧洲,比如去年12月,作为对法国总统萨科齐会见达赖的严厉回应,中国取消了原定在里昂举行的欧中峰会。
我们所做的一份“成员国审查”报告表明,欧盟27个成员国在两个大的方面出现分歧:如何在经济上应对中国、如何在政治上应对中国。经济上又分为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政治上又分为赞成和批评。该分析把成员国分为四大集团:完全的实业家、意识形态的自由贸易者、乐于助人的重商主义者和欧洲的追随者。
当然,这四个集团的划分是大致上的。一个成员国的政府更迭,就可以使其对中国的政策一夜之间发生改变,如我们所见的德国默克尔政府取代施罗德政府,而法国萨科齐政府难以归类就是因为其对华政策还在调整中。
但确立这些集团还是有用的。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削弱欧盟对华政策的问题有哪些,进而帮助我们找到有利于所有四个集团的新战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