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秩序怎么规范

分配秩序怎么规范

分配秩序怎么规范

“秩序美是所有美之最。”世间万事都要讲求规则和秩序,收入分配亦是如此。当前,分配领域的同工不同酬、滥发奖金福利、部分行业收入畸高、灰色收入大量存在等问题,都是分配秩序不规范的表现。

从2011年起,国家适当提高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2002—2011年,中央企业上缴税金从2926亿元增加到1.7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由于秩序不规范产生的这些问题,无疑加剧了收入差距。必须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限制垄断行业收入。“银行加证保(证券、保险),两电(电力、电信)加一草(烟草),石油加石化,看门也拿不少。”这种说法虽不尽准确,但反映出人们对垄断行业高收入的不满。解决这一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而对必须由国家垄断的行业和领域,应进一步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提高上交比例,更好地实现国有资本收益全民共享。特别是要对高管人员实行限薪,并严格控制其职务消费。

权威声音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解决“玻璃门”现象

张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在一些行业、领域,存在着“玻璃门”、“弹簧门”现象,看得见进不去,或者进去一半又被弹回来了,这样的现象时有发生。要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人们对收入差距拉大有意见,其实并不是对合理、合法的收入有意见,主要是对通过违法违规行为获得的巨额财富强烈不满。必须坚决堵住国企改制、土地出让、矿产开发等领域的漏洞。深入治理商业贿赂,严打官商勾结、走私贩私、内幕交易、操纵股市、制假售假、骗贷骗汇等非法活动。

大力规范灰色收入。目前,对礼金、红包、出场费、好处费及各种名目的“福利”等形式的灰色收入,监管存在不少漏洞。应该加大规范力度,清理规范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外收入、非货币性福利等。继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切断产生灰色收入的渠道。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调高”,不是简单的“抽肥补瘦”,更不是“劫富济贫”,而是要通过税收等方式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把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应进一步发挥好个税的调节作用,根据居民工薪收入水平变化、物价影响、基本生活费开支等因素,适时进行合理调整。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严厉打击偷、逃、漏税等行为,特别是做好高收入者应税收入的管理和监控。

促进收入信息公开透明。让收入透明化,是加强监管、促进分配公平的前提。应加快建立包括公民个人资料、收入、财产、住房等信息在内的收入信息数据库,建立个人支付结算体系,推进居民固定账号信用卡或支票结算制度,推动交易电子化。这样,每个人的收入及家庭负担情况都将“晒在阳光下”,灰色收入、非法收入将无所遁形,逃税漏税也将失去空间。

深度解读

“小金库”治理

“小金库”,是指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化大公为小公、化小公为私有,未在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列收列支和私存私放的各种资金。“小金库”其外表形形色色,内在错综复杂,“小”已难涵盖其实质,在某些方面已成为产生腐败的温床,严重干扰了财经管理秩序。2009年开始,中央纪委在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范围内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