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开放能否“倒逼”改革

迟福林:开放能否“倒逼”改革

“以开放促改革”,是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30年来,我们不仅利用国际市场发展国内经济,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国际接轨,推进改革不断深化。应当说,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是中国30年发展的原动力。没有这个制度红利,中国很难充分利用原本就存在的人口红利、成本红利,也很难有效抓住全球化红利。

尤其是入世10年来,我国全面融入国际市场,从一个被动的参与者逐步成为一个主动的推进者,从单纯利用国际市场逐步成为维护国际市场稳定的重要力量。

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波动与震荡频繁,原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内生弊端暴露,世界经济格局面临再平衡挑战。在这个背景下,开放能否继续为改革提供强大动力,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政策决策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开放”为“改革”提供动力

改革需要动力,但形成改革动力绝非易事。30年前,在打开封闭经济体看世界的过程中,中国人发现了与外部世界的差距,由此带来强大的危机感,并形成启动改革的强劲动力。同时,历史经验也表明,当我们开放有大的突破时,改革动力就增强;当开放遇到波折时,改革动力就减弱。

一方面,开放使中国可以有效利用国际市场,为国内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改革不免有阵痛,不免有波折。如果这些阵痛与波折都集中在国内市场的话,无疑会加大改革难度。通过开放打开的国际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分担了中国改革的成本,降低了改革的阵痛,增强了改革的动力。比如,对外开放弥补了国内发展资本的不足。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自身发展资本不足,但在短短的16年间(1978-1994年),实现了从资金不足到资金相对充裕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开放引进外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2010年,中国大陆外商直接投资额(FDI)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这是中国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再比如,开放使我们能够利用外部市场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以纺织业为例,2004年国内纺织业有直接就业者1900万人,出口企业3.5万家,其中就业者约630万人,每出口1.5万美元,就创造1个就业岗位。开放带来的资本充足和就业压力缓解,为改革提供了有利环境。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开放“倒逼”改革,为国内改革提供动力。30年的对外开放,尤其是加入WTO后,全方位、制度性的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内体制的变革。仅以政府改革为例,与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架构相比,30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实质上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再造。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开始改变自己管理经济的方式,并且借鉴国际经验改革行政体系。客观地说,尽管政府转型不尽如人意,但如果没有开放的倒逼压力,政府改革有可能远远滞后于当前。再以国有银行改革为例,这项改革是在我国入世后的五年过渡期内全面展开的,其动力就在于开放带来的强大危机感。因此,与国际接轨,是中国改革的最强动力之一。开放不仅为中国改革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而且提供了倒逼改革的压力。

开放带来的“倒逼”压力

从发展环境看,第一,中国2010年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中国的发展政策不仅对自己有决定性影响,而且对世界也有重大影响。第二,中国开放的主要对象是欧美发达国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个市场相继出问题,至今仍未找到根本性的解决方案。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使人们对开放倒逼改革的作用产生怀疑。人们开始问,开放倒逼改革是否仍然适用于今天?从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开放倒逼改革不仅没有结束,反而面临着更艰巨的任务。未来中国改革要取得进一步突破,仍然需要通过开放带来的倒逼压力。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