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金牌价值观变迁:体育还是爱国主义?

中国人金牌价值观变迁:体育还是爱国主义?

核心提示:7月27日,伦敦奥运会正式拉开帷幕。这届以“激励一代人”为口号的奥运会,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浓厚的励志色彩。体育与爱国主义,在不同国家也正呈现着不同生态。

“我就一颗平常心,不管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平静地去面对。反正就是一场游戏嘛,自己尽力就好了!”7月11日,飞人刘翔启程奔赴伦敦,踏上奥运征程。身为本届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头号明星,奥运会的“三朝元老”,接受媒体采访时刘翔显得自信而淡定。

三次出征,心情各不相同。8年备战雅典奥运的刘翔曾这样说:“我代表的是国家,我有使命为它获得荣誉,很多人都在看着我呢!”

雅典夺冠4年后,谁也不会想到,当一个人承载着13亿人的梦想,刘翔在北京奥运上终以因伤退赛的悲壮方式收场。

如今又过了4年,奥运比赛终在刘翔口中成了“一场游戏”,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人生能有几回搏

心态变化的不只是刘翔。

从昔日万众崇拜的“国家英雄”到如今的“平民偶像”,60多年来,中国体育冠军身份的变迁,也反映出体育所承载价值观的变化。

1959年4月5日,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首次在世锦赛上战胜了各国强手问鼎冠军,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夺得世界冠军的运动员。

“把‘东亚病夫’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这是当时的国内媒体喊出的热血沸腾的口号。回国后,周总理将容国团夺冠和十年国庆视为1959年两件大喜事,因而将中国首次生产的乒乓球命名为“红双喜”牌。乒乓球热迅速在全国兴起。

和在同时代打破第一个世界纪录的举重运动员陈镜开一样,容国团被誉为英雄,得到全国人民的崇拜。他喊出的“人生能有几回搏”,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体育人。

中美乒乓外交的传奇人物、乒乓名将庄则栋就是容国团壮志豪言的见证者。2009年容国团纪念馆落成时,庄则栋回忆道:“1958年容国团说,‘我要在一年内夺取全国冠军,三年内夺取世界冠军!’”庄则栋当时并没把这话当真,然而,容国团在1958年的全国锦标赛中夺冠,次年即问鼎世界冠军,“我和队友说:‘他能拿世界冠军,我们也要拿世界冠军!’”

在那个特殊年代,容国团的拼搏精神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他所在的乒乓球队不得不成立“看信班”来处理群众来信。“人生能有几回搏”也成为许多中国人的座右铭。

中国奥委会原秘书长魏纪中说:“新中国成立不久,当时一穷二白,社会情绪比较低落,还有一些屈辱的历史记忆。中国人在体育比赛中取得的突破,起到了鼓舞民心、提升全民族士气的作用。”

从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饱受苦难的华夏大地百废待兴,那个时代下的体育精神实质,就是展示国威,建设祖国。

学习女排振兴中华

“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就要在奥运赛场上打出女排精神来。”7月22日踏上伦敦奥运会征程前,23岁的中国女排队员,北京女孩曾春蕾信心十足地说。

30多年前,一位叫郎平的北京女孩和中国女排的健将们首次书写了传承至今的“女排精神”。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要向世界展示自信和自强,那么到改革开放初期,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中国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体育便承载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重任。

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赛上,经过7轮鏖战,先后击败了前苏联、古巴、美国和日本等强队,以一场不败的战绩夺取冠军。这标志着中国女排成为首支登上世界巅峰的中国三大球队伍,郎平个人也获得“优秀运动员奖”。

对于那一天守在收音机和电视机前的中国人而言,当最后一个球落地,所有的激情和自豪感都喷薄而出。那一夜北京万人空巷,人们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彻夜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

第二天,国内几乎所有报纸的头版都是女排夺冠的消息。《人民日报》刊登评论员文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同一天的《中国体育报》上,邓颖超发表了题为《各行各业都来学习女排精神》的文章。由此女排的胜利,上升到了激励整个民族精神的高度。体育赛事的胜利,也和振兴中华的精神联系起来。

有人因此评论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与世界的巨大落差中,女排的辉煌让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找到了出口,“女排精神”因此激励了数代人,成为整个上世纪80年代民族振兴的耀眼符号。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