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最后的跨越
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激情,在2001年7月13日达到顶峰。北京时间当天22时09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交给北京。用举国欢腾来形容当时的中国毫不为过。
申奥成功那一年,从小在北京长大的体育迷小君还在读高中。他清楚地记得,当晚住校的同学们兴奋得翻墙逃出宿舍,聚集到天安门去庆祝狂欢,当天夜里的北京,天安门周围的汽车寸步难移,整个城市都被烟花和鞭炮声淹没。“1990年的亚运会就喊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实现这最后的跨越,中国用了10年,人们怎么能不激动?”
百年奥运梦想成真,全面点燃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
当梦想真的照进现实,体育所承载的荣耀似乎也不仅仅只有民族精神。如果昔日的中国还需要得到世界的承认,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和平发展、日益强盛的中国,正在给世界一个惊奇,无论在奥运赛场还是在世界舞台上,中国都已经显得自信而从容。
这一年,中国运动员不但以51枚金牌获得奥运金牌榜第一,还获得120个世界冠军,打破16项世界纪录。至此中国运动员获得的世界冠军已从容国团的1写到2283。
变化的不止是数字,中国的世界冠军虽依然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和喝彩,但已不再是全民崇拜的英雄。在体坛闪耀星光过后,便回归平凡。
“奥运会金牌都第一了,还想怎么样?”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很多中国公众的心声。而这也意味着,人们对金牌价值的认识开始回归体育本身。
让体育回归体育
在北京奥运会上,为中国队立下“五连冠”战功的“铁榔头”郎平,转换身份成为带领美国队击败中国队并夺得银牌的功勋教头;和郎平的转型之路同步的,也正是国人对于体育和国家荣耀心态的变化。
郎平带领美国队战胜中国队后,有门户网站开展“美国赢中国,如何看郞平?”的大讨论。大多数网友认为,体育是跨国界交流的运动,中国人到国外执教与是否爱国无关,相反,能到体育强国执教也是中国的荣耀。
相比之下,如果时间倒回二三十年前那个金牌被赋予更多意义的年代,为外国奥运军团助战出征的行为被视为惊世骇俗之举。“海外兵团”在那个时代几乎被众口一词斥为“叛徒”。而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海外兵团”已创历届奥运会之最。
“北京奥运会之前的任何一届有中国参加的奥运会,哪位中国运动员在哪个项目获得了金牌,我全都能倒背如流,”小君告诉记者:“但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得到的金牌和奖牌实在是太多了,就好像一直渴望的梦想终于实现之后,大家更多开始关注体育本身的魅力。”
著名作家叶匡政评论说,奥运金牌已获第一,终于使国人能走出靠金牌提升民族自信心的年代了。而获得金牌第一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终于可以让我们不那么在乎金牌了,更不会把金牌的多少与国家荣誉或民族感情牵扯到一起。
因此,当李娜说出“我来比赛并非为了我的国家,我仅仅是在打自己的网球,我努力做到最好”时,中国民众对她的关注依旧。而对无数像小君这样的体育迷而言,体育的力量才刚刚开始展现,“奥运会以后,周围越来越多人爱上体育,原本只对金牌和荣耀的追逐,变成全民健身的热情,我想只有体育能够做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