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昌起义中的朱德同志,陈毅同志曾有过详细的回忆。他说:在起义爆发时,朱德同志的地位并不算重要。但就是在起义失败、形势最严峻的时刻,他却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当时处境非常困难,人心涣散,士无斗志,很多人受不了这种失败的考验不辞而别了,部队只剩了九百多人……南昌起义的火种随时都可能熄灭。在这危难关头,朱德同志挺身而出。他对大家讲: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重担,有信心把这支革命队伍带出敌人的包围圈,和同志们团结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革命的跟我走,只要有两百条枪我就有办法。不论是行军还是打仗,他见人就谈,“谈革命的前途,谈继续革命的方法”。他说:“一九二七年的中国革命,好比一九〇五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一九〇五年革命失败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一九一七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一个‘一九一七年’的。”聆听过朱德同志讲话的粟裕同志回忆这段历史时说:“朱德同志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展示了革命必然要继续向前发展的光明前景,令人信服,感人至深。”
贺龙同志是在南昌起义中入党的。他的故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起义前,贺龙同志已经是大革命的名将,有着很高的影响和地位。在蒋介石和汪精卫背叛革命,反共反人民的逆流进入高潮的情势下,贺龙同志仍然坚决表示要追随共产党。他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同志时,就急切地表达了对党的向往:“我认定中国共产党是最好的,我服从共产党的领导,只要共产党相信我,我就别无所求了。”在这个时候,蒋介石、汪精卫都在用封官许愿对贺龙进行拉拢,但都被他拒绝了。在决定起义前,贺龙同志在军官大会上慷慨激昂地说:我贺龙不管今后如何危险,就是刀架在脖子上,也绝不走反革命的路。我要跟着共产党走革命的路,坚决走到底!贺龙同志曾先后几十次提出入党申请。在南下征途中,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他再次提出了入党的请求。周恩来同志在贺龙同志的入党宣誓仪式上评价说:贺龙同志积极追求真理,是经过考验的,是信得过的。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同志的部队都丧失了,但他没有丝毫灰心丧气,坚决表示:“我心不甘,我要干到底。”党中央让他到苏联去学习,他一再请求,让我回老家湘西去,我要卷土重来,再拉出一支队伍,与蒋介石干。后来,他单枪匹马回到湘西,几经失败,又几经奋起,领导开辟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了红二军团,成为红军的一支重要力量,使南昌起义的火种得到传播。
陈毅同志在南昌起义爆发时没有赶上。他听说起义的消息后,就一路追赶,坚决地赶上了部队。周恩来同志分配他去当团指导员,说:“派你干的工作太小了,你不要嫌小。”陈毅同志回答说:“什么小不小哩!你叫我当连指导员我也干,只要拿武装我就干。”在部队转战最艰苦的时候,当有人劝说他离开队伍时,他坚决地拒绝了,并且告诫那些人:你们要走你们走,把枪留下,我们继续干革命。队伍存在,我们也能存在,要有革命的气概,在困难中顶得住。拖枪逃跑最可耻!他还开导大家说,要“受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失败时的英雄”。后来,他协助朱德同志完成了胜利会师井冈山的重任。
在南昌起义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们的风范和品格。叶挺、刘伯承、聂荣臻、叶剑英、陈赓、恽代英、徐特立等同志,都留下了感人至深的事迹。
总之,在南昌起义中革命先辈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非常丰富。从上述所举的几个例子来看,南昌起义的精神最集中的表现主要有三条:一是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甚至生死考验,都矢志不改。二是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在白色恐怖面前不畏强暴,奋起反抗。三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在困难和失败面前坚韧不拔,越挫越奋。这些在困难的时候、危险的时候、失败的时候,在历史的重大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是最为宝贵,最需要学习和发扬的。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有这样一批拥有这种精神和品格的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奋斗、流血牺牲,就在于我们党的事业一直有这么一股劲、这么一股革命热情、这么一种拼命精神来支撑和激励。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胜利。
今天,我们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平时期,早已告别了战火和硝烟,但老一辈革命家们在战争年代留下的这些革命精神,决不能丢掉。它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对这些精神,我们要反复讲,大力宣传,坚持用它们来教育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实现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仍然很长,还会有各种风险和挑战,还要克服各种艰难险阻。革命先辈们在南昌起义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仍然是我们攻坚克难的强大武器。对这些精神,我们要永远学习,使之发扬光大。这正是我们所以要纪念南昌起义的意义所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