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狼”失败
2009年4月,“养狼”成为第50届横滨世乒赛期间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最引人注意的是,历次乒乓球国际大赛上都千挑万选、派出最强阵容的中国队这次竟然在双打参赛名单上做出决定,马琳、王励勤、张怡宁放弃双打比赛,3对男双全部起用新组合,而7对混双更是满目新人。
之后的2010年被媒体称为“养狼元年”——中国乒超联赛一下子来了包括吴尚垠、朱世赫在内的15名外籍球员,甲A和甲B联赛中还引进了日本、新加坡等国际排名最高的4家俱乐部整体前来参赛。
“养狼计划”得到了国际乒联高度评价。2009年6月,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曾与跟中国乒协官员进行沟通,“他们(中国官员)表示‘养狼计划’也许应该改一个名字。”沙拉拉在采访中说,“我很支持这个计划,但关键是如何去做。”
他的建议是,中国乒乓球队应允许其他协会球员与中国国家队共同训练,此外让更多中国优秀教练走出去执教其他国家的球队。
事实上,“养狼计划”实施之后,中国官方的举动更多集中在邀请外国乒乓球选手来参加中国联赛方面。另外,一些外国运动员获准参加省队练习,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他们才被记者目击到出现在中国国家队的训练场地里。同时,国家队的核心训练、尤其是国家一队的训练现在还是极端保密,根本没有对外国运动员开放。更多意见指出,“只给狼喂狗粮,却盼望狼能夜半狼嚎威风凛凛,这是不是太苛求狼了?”
的确,狼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被养出来。2011年,鹿特丹世乒赛几乎宣告了“养狼计划”的落空。蔡振华曾表示,“希望给鹿特丹世乒赛留一些悬念,最好中国队能不包揽全部金牌”。即使没有派出最强阵容,最后,顺利完成新老交替的中国乒乓球队男单只输了一场、女单7将全部进入八强,将金银铜牌一并包揽。
蔡振华也不得不在世乒赛后颇为无奈地承认,“养狼计划”已经失败。“中国队想帮助他们,但是他们不一定懂,这是个棘手的问题,”他说,“就像让一个大学教授去教小学生,想一时半会教出高材生也是不现实的。” 此后,“养狼计划”一词越来越少被官员和媒体提及,直到伦敦奥运赛场上的祖尔菲娅和马内扎事件发生。
与狼无关
外界之所以对祖尔菲娅、马内扎事件发生兴趣,除了马内扎否认自己是中国人的戏剧化场面外,还因为对当年两国交换运动员过程的好奇。事实上,运动员改换国籍、代表另一国参赛的情况早已不再罕见。
苏联解体后,艺术体操作为前苏联的优势项目之一,其大量人才纷纷出国、代表他国参赛。而中国改革开放后,出国的运动员也屡见不鲜。
但他们的出国选择大多属于个人行为,原因包括婚姻、金钱、自身能力、退役及无法在本国获得参赛机会等等。代表瑞士夺得1996年奥运会男子鞍马冠军的李东华是因病退出国家队才前往瑞士;兵乓球选手陈卫星1995年出国,直至今年还代表奥地利出战伦敦奥运,“当时国内机会比较少、收入低,出来打球挣点钱是原因之一,”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祖尔菲娅、马内扎的出国情况则有些不同。可以肯定的一个背景是,哈萨克斯坦等一些国家,会不时派遣体育人才来华、进行业务交流。湖南省体育局官员周均甫曾对新华社说,2007年哈萨克斯坦举重队来长沙转训,提出希望赵常玲和另一名举重选手邓建英到哈生活,代表哈队出战。而国家体育总局没有同意已经小有成绩的邓建英,批准了赵常宁和姚丽前往哈萨克斯坦,即如今的祖尔菲娅和马内扎。
而在真正意义上的“养狼计划”操作中,中国官方的主动性实际上只体现在主动邀请外国乒乓球选手来中国打联赛,与运动员、教练员的流动没有太大关系。1949年后,中国曾向第三世界国家派出过千余名援外教练,虽然也帮助这些国家在一些区域性赛事中取得过一定成绩,但顶级运动员和名教练基本不会在官方授意下去往他国。“一直以来,由国家有意识地对外输出教练、运动员的情况很少。”著名体育学者易剑东说。
像祖尔菲娅和马内扎这样中外方均“比较主动”、一拍即合的情况虽不多见,却也有先例。1996年,新加坡乒乓球总会前任会长朱为强在北京挑走了李佳薇。他当时最先选中了时年12岁的张怡宁,不过遭到了中方拒绝。如今,李佳薇成为新加坡队的“一姐”,现在还活跃在伦敦奥运会的赛场上。
限于中国体育项目的发展状况,中国“官方出口”的体育人才无疑会大多集中在一些市场规模差或参与人数较弱、较少的项目上,与梅西、诺维斯基这样的商业化、职业化体育人口流动显然有所不同。起码,从国人认同程度的层面上讲,在举重等没有职业赛事的奥运项目领域,这样的教练员或运动员流动将很难成为潮流,“职业体育或许可以没有国界,而奥运体育很难消除国家意识。”易剑东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