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5月中旬,毛泽东写了《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供党内干部阅读。从此篇文章可看出,毛泽东的注意力已从批“左”的教条主义转向批右的修正主义。当毛泽东准备全面批右时,他当然需要《人民日报》这个阵地,当然需要胡乔木这个“中共第一支笔”。不过,胡乔木此时已经完全跟不上毛泽东的思路了,毛泽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1957年6月7日晚,毛泽东要胡乔木到他那里去,同去的还有《人民日报》的总编吴冷西。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对胡乔木作了语重心长的点拨。
“毛泽东看看胡乔木,谈到《人民日报》任务很繁重,很需要增加领导力量。毛泽东解释了4月9日那次严厉批评,说当时是百家争鸣,惟独马家不鸣(指马克思),他发现这个情况,感觉很不妙,就回北京查看此事。当时批评你们死人办报,是想猛击一掌,使你们清醒过来。毛接着说,中央党报办成这样子怎么行?写社论不联系实际,这哪里像政治家办报?”
毛泽东这番话,有批评有鼓励,有安慰也饱含希望。胡乔木当然能听出,毛泽东对《人民日报》的近期工作不满意,希望《人民日报》能紧跟形势,紧密配合中央的工作。胡乔木没有辜负毛泽东的厚望,于6月中旬写出著名的《不平常的春天》。这篇社论被列为反右派斗争的必读文件,这篇社论表明他终于赶上了毛泽东的步伐,同时也表明他还是有能力完成毛泽东交给他的任务的。
1959年庐山会议上“有惊无险”
1959年庐山会议开始后,彭德怀从7月3日到7月10日共作了7次发言。以下是其发言的片段。从这些片段可看出,彭总的措辞非常激烈、严厉。
“1959年整风反右以来,政治上、经济上一连串的胜利,党的威信高了,得意忘形,脑子热了一点。
毛主席家乡的那个公社,去年提的增产数,实际没那么多,我了解实际只增产16%。我又问了周小舟同志,他说那个社增产只有14%,国家还给了不少帮助和贷款。主席也去过这个社,我曾问主席,你了解怎么样?他说没有谈这个事,我看他是谈过。
要找经验教训,不要埋怨,不要追究责任。人人有责任,人人有一份,包括毛泽东同志在内。‘1070’是毛主席决定的,难道他没有责任!上海会议他作了批评,说他自己脑子也热了一下。
政治与经济各有不同的性质,因此思想教育不能代替经济工作。毛主席与党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之高,是全世界找不到的,但滥用这种威信是不行的。去年乱传主席的意见,问题不少。
我们党内总是‘左’的难以纠正,右的比较好纠正;‘左’的一来,压倒一切,许多人不敢讲话。”
彭总这些言辞尖锐的话,令毛泽东始料未及也让他十分不快。7月10日,毛泽东召集组长会议,讨论会议下一步安排。会议决定起草“庐山会议诸问题的议定记录”,作为会议决议。胡乔木任起草小组组长。彭总的发言使毛泽东召开庐山会议的初衷发生改变,他正酝酿由“批左”转向“反右”,而胡乔木却对此一无所知,所以,在写“议定记录”时,他仍然过多地写了“大跃进”的缺点。结果,《议定记录》在于7月14日印发后,就招来不少批评,认为这份记录对“大跃进”的“成绩讲得不够”,而“缺点写得很具体”,尤其对胡乔木写的“形势和任务”那一节,意见更多。胡乔木于7月19日分组会上作了长篇发言,进行申辩:
“完全同意把成绩说够。《记录》(草稿)中没有把成绩说够,主要是受到字数限制,力求简要,以至只讲了原则,决不是起草的同志在看法上有什么分歧。相信绝大多数同志对于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准备把成绩部分展开,篇幅适当扩大。缺点部分也决定根据各组同志所提意见改写。
去年下半年发生的一些问题,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对经济规律和经济工作的具体经验研究得不够。在这次会议上,需要认真地总结一些经验。为此就要有总结经验的空气,让参加会议的人畅所欲言,不要感觉拘束,不要一提出问题,好像就在怀疑成绩,是在把缺点夸大。缺点不应该夸大,也不应该缩小。但是,在现在的会议上,各人所见有些参差不齐,也不必紧张。总之,只要是问题存在的,就要加以正视、研究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应该有什么说什么,不要戴帽子。如果说错了,讲清楚改过来就行了。我们讨论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早日实现光明的前途,这一点大家是一致的。说虚夸已经完全过去了,我不能同意。虚夸的主要方面是下降了,但不是没有了。毛主席要求我们宣传工作像过去发战报一样,确实缴了几支枪就说缴了几支枪,一支都不要多。在经济统计中达到这个目的是不容易的,但是我们为此而努力。我们党在长期中形成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现在应该恢复这个传统。”
表面上看,胡乔木这段发言是在接受别人的批评,实际上,胡乔木是在为自己辩解。特别是后半段,胡乔木强调了正视问题、揭露问题的重要性,呼吁与会者“畅所欲言”并重申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当毛泽东准备反右时,胡乔木这番提倡讲真话,鼓励揭问题的发言,显得极为不合时宜。事实上,此时的胡乔木已处在悬崖边上,如果不是后来的迅速转向,就凭这次发言,他也极有可能被打成右派。
8月2日,毛泽东发表讲话,动员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猖狂进攻”,明确表示目前不是反“左”而是反右的问题。8月10日下午,胡乔木作了长篇发言,正是这次发言,使他化被动为主动,成功化解了一次迫在眉睫的政治危机。庐山会议时,彭德怀、张闻天、李锐在发言中曾提到毛泽东有点像“斯大林晚年”,胡乔木针对这一“谬论”,从六个方面加以批驳。胡乔木的这次发言,在李锐《庐山会议实录》里有详细的记载:
斯大林晚年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毛主席在哪一点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不是毛主席创造的又是谁创造的?如果不密切联系、彻底依靠、放手发动群众,怎么会出现去年的大跃进、公社化运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