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3)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3)

三、党的构成结构因应社会变革不断变化

90年来,党的阶级阶层构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建党之初,党为强调工人阶级政党的性质,比较注重在工人当中发展党员。如1925年四大时,提出对于广大产业工人,只要“有阶级觉悟及忠于革命,便可加入,不必更有其他条件”。到1927年五大前后,全国党员有57967人,其中工人占50.8%,农民占18.7%。这说明在大革命失败前,工人成分在党内还是占多数的。

但是,此后的革命形势发生变化,依据六大提出的“指导机关之工人化”的“左”倾错误思想因为担任总书记的工人出身的向忠发叛变革命而夭折。随着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到农村,大批农民入党使党的阶级构成发生变化。1929年工人党员降为7%,1930年7月又降为5.5%,1930年9月又下降为1.6%。这种状况至新中国成立后得以改变,到1953年时,636.9万名党员中工矿企业的工人党员从1950年的32万余人增加到了66.6万余人,增幅达108%。

改革开放之初,党的组织发展迎来崭新时期,但党员的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低等问题在80年代初显现出来。据1982年底统计,全国共有县委书记、县长4445人,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只占4%,初中以下程度的占69%。超过50岁的县委县政府领导人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加强“制度建党”和干部“四化”方针的提出和实施,经过1982-1985年的领导班子全面调整,约90万名老干部退到二、三线, 8万多名有知识、懂业务、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被选拔到县以上各级干部队伍中,“四化”建设的新局面已经打开。

改革开放以来,新社会阶层从无到有。因应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党组织逐步吸收新出现的社会各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的先进分子,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据中组部数据,从2003年起,党对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符合条件的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其他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入党进行了试点。在试点期间,共吸收了226名私营企业主入党。到十七大召开时,全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人数达到286.3万人,占当年党员总数的3.95%。仅2010年1年,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发展党员13.1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4.3%,比上年增加0.4万名;在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8.3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2.7%,比上年增加1.1万名;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1.6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0.5%,比上年增加530名。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党之初曾积极发展工人党员来壮大自己的队伍。然而,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以及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只注重发展工人党员、忽视农民和其他阶层先进分子入党所遭遇的挫折教训表明,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不能局限于自己的阶级基础。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先进分子都应当团结到党的队伍中来,力争“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从而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对于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和成员,可以通过思想建设、教育培训和实践锤炼,使之转变到党的立场上来。

毛泽东同志就非常重视“思想建党”。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针对农村根据地中农民党员约占80%,工人党员约占10%,知识分子、小商人出身的党员约占10%的状况,苏区中央局组织部、宣传部及红军总政治部等,印发了许多通俗易懂的有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和党的基本知识读物,对党的主张、组织、纪律、任务等进行说明。并通过各种研究组、政治讨论会、短期培训班等形式,使许多文化水平较低的党员,也能够懂得革命的道理,提高了政治觉悟。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亲自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报告,向党员干部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要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树立了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的原则,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克服了各种不良倾向和作风。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