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本位现象强化的标志:从“官员下海潮”到“官员上岸潮”再到“公务员报考热潮”
回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趋深化及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转型,是两波党政机关官员的“下海潮”和一波“官员上岸潮”以及持续的“公务员报考热潮”,这标志着曾经一度淡化的官本位现象在当今中国又现回潮之势。
第一波“官员下海潮”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其典型特征是借助于“价格双轨制”的权宜改革策略,以及政府向企业的放权、政府自身机构改革任务的推进等,一大批官员下海经商,甚至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全民经商潮”。这波“官员下海潮”的一大严重后果就是助长了官商勾结并利用权力大肆寻租的腐败之风。
第二波“官员下海潮”的兴起则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并得到1993年推行政府机构改革时自上而下出台的各种激励政策的积极支撑,如鼓励官员停薪留职下海经商、带薪进修学位、实行离职买断补偿金制度等等。这种因经济体制的转型与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而引发的第二波“官员下海潮”与第一波“官员下海潮”的最大区别在于,由经济体制转型而引发的市场各主体的平等观念逐步深入人们的脑海,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对人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的转变,即下海经商做实业与在政府机关做公务员都是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都是在为人民服务。
然而,好景不长,这种在第二波“官员下海潮”中已初露端倪的关于人的社会价值评判的新标准,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如国企改革迟迟不见成效,民营经济发展困难,政府权力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加强,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无法跟上经济体制与社会体制改革步伐,而呈现出一种“逆转”态势,即原先下海的官员或因功成名就,或因后续发展困难,或因未来不确定性增强与风险性加剧等原因,纷纷从商海“上岸”,重新回归公务员系统,过起了“朝九晚五旱涝保收”的安稳日子。
面对20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形势遭遇一波又一波危机的冲击,以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深度转型的困扰这一宏观背景,政府权力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干预力度不仅没有得到有效削弱,反而一再变相地得到强化,这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了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和公民社会的真正成长,而且极大地颠覆了市场化社会内生的平等性、契约性、规则性等基础性价值观念对人们行为的正面引导和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作用,也直接地刺激了因为大学扩招而不得不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大学生、研究生纷纷把报考公务员作为就业的首选,甚至出现了自2003年第一届扩招大学生毕业以来持续近十年的“公务员报考热”,以致公务员招考已成为我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据有关资料统计,2003年报考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国家公务员的大学生、研究生只有8.7万人,到2010年这个数字已经迅速攀升至146万人(不包括地方公务员报考人数),2010年的报名数是2003年的16.8倍。大学生、研究生对公务员报考趋之若鹜,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无外乎公务员各种显性与隐性福利相对于其他行业突出的比较优势以及由此而塑造的“当官”乃人生的最高志向的价值观的指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