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首所女子大学:开课时仅11名学生

揭秘中国首所女子大学:开课时仅11名学生

在中国古代,社会上开办的正规学校招收的学生多为男性,女性的入学机会微乎其微。更多的传统女性接受"闺门之教",《内训·序》有言"古者教必有方,男子八岁二小学,女子十年而听姆教。"中国古代女子大多被框架于"贤妻良母"的内帏知识,那时候的女性读的是《列女传》、《女戒》、《女范》、《闺范》一类的书,被告诫需相夫教子、三从四德。除此之外,女子还被命令要求不得多读书,特别是那些容易诱导年轻女子春心荡漾的书,是决不允许在闺阁之中出现的,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红楼梦》中有一段有趣的描写,黛玉嗔怪宝玉带来的《会真记》是淫词艳曲,却又私下"默默记诵",赞之"果然有趣"。不说林黛玉的"假正经",在当代中国女性看来,《会真记》已算不得一本"黄书",而当时却被认为足以让豆蔻女子的贞洁观全失。所谓时代不同矣。

教会办学与金陵女子学院的成立

颠覆几千年来中国女性世界观、价值观包括贞洁观,教育的功劳不可小觑。1884年,阿尔德赛女士(MissAldersay)创办宁波女塾,如今已被埋入历史。但新式女学局面由此打开,慢慢地,"教会所至,女塾接轨",女学欣欣向荣起来。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教会女校的不断发展,为二十世纪初教会女子大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中国的第一所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便是一所西方教会创办的学校。经过世事变迁,金陵女子学院并入南京师范大学,并在至今依然发挥着它教育女性,提升女性的作用。这种变迁是一种洗礼,也是一种升华。

金陵女子学院的创办与中国时局密切相关。彼时辛亥革命刚刚结束,民国政府建立不久,教育部开始正式建立现代学制,颁发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女子教育的法令和章程,比如规定女子高等以上可设立女子中学、女子师范及女子高等师范。女子高等教育的条件渐渐成熟。

金陵女子学院的首任校长德本康夫人(MrsLaurenceThurston)曾回忆说,"在广阔的长江流域,从海边溯江而上,知道四川边界,没有一个地方的女子获得了十所教会大学里男孩子所获得的机会。虽然男女合校接受教育被政府批准已近十年,但很少有人参与"。于是,1911年-1913年间,以南北美浸礼会、基督门徒会、圣公会、南北美美以美会和南北美长老会为代表的8个美国教会组织在上海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并决定在长江流域联合创办一所女子大学。1913年10月,北美长老会、浸信会、监理会、美以美会和基督教会决定组建女子大学的筹委会,并于6日召开的第一次筹委会上决定成立校董会,选定南京为校址所在地。1915年9月17日,金陵女子大学在在南京东南绣花巷李鸿章花园旧址开学,8个学生和6个教师出席了开学典礼。

据德本康夫人回忆,金陵女子开学前,原打算招收20名学生,但开课时只有11名学生。办学初期教师捉襟见肘,师资匮乏现象十分严重,教师多为美国委派。德本康夫人曾致信美国托事部,陈述金陵办学的困难,"我们急需更多的老师。眼下,没有教职员能够胜任化学、生物、植物、动物各门科目的教学"。此后又连续致信托事部希望改进这种情形。德本康夫人自己也担任过圣经课、天文课、大学代数、三角、几何的教学。尽管老师数量少,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开设课程也只覆盖了文、理两大学科,这些课程包括英文、化学、数学、历史、心理、中文、经济、宗教、音乐、生物等。1919年,首届5位学生毕业,学位以金陵大学名义授予,这是第一届在中国高等学校中获得学士学位的女大学生。1923年7月校址移至随园,这是一个漂亮的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群,新校址的学校建筑由学校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Murphy)设计,参与者中还有有中国第一代杰出建筑师吕彦直。

收回教育权与金陵女大中国化

20世纪20年代之后,中国掀起一场新的非基督教运动,"收回教育权"成为明确追求。教会学校被谴责侵犯国家主权和妨碍宗教自由。国人主张实行民族柱与教育,"学校革新"、"学生自治"的口号此起彼伏,教会学校学生退学的不在少数,有很多教会学校直接被取缔。在这个大背景下,金陵女子大学平稳完成了向中国政府的注册,成为金陵女子大学教会学校中国化的转折点。

这一时期,金陵女大的中国校长人选问题被提上日程。德本康夫人被迫辞去校长职务,金陵女子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吴贻芳接替她成为了金陵女子大学的首个中国校长。当时吴贻芳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暂时无法到任。金陵女子大学的管理工作是由五位中国教师组成的行政委员会执行的。1928年7月,回国后的吴贻芳才正式接掌金陵女大校长一职。

经历收回教育权运动后,金陵女子大学的教育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方教师的人数大增,取得比例上的绝对优势。在办学方针上,也不再以宗教宣传为目的,学科体系、课程结构也做了相应更改,取消宗教系,宗教课由必修改为选修。从1925年起至1938年,金陵女大实行主修、辅修制,规定学生在第一年完成规定课程后,第二年可以选择一个主修系和一个辅修系。女性教育开始走向平民教育,举办各种训练班、妇女班和婴儿班。在参与乡村建设运动、服务农村妇女和儿童方面,金陵女大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与金陵女大重生

 

随着国民党的节节败退,教会大学先后被共产党的新政权接管。1948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争取和改造知识分子及新区学校教育指示》,指出在改良旧学校时"取消反动的政治课、公民读本及国民党的训导制度……其余一概仍旧"。教会学校当中,新成立的学校董事会均有中国人充任,课程设置则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

1948年下半年,随着南京的失守,金陵女大已经接近瘫痪。根据吴贻芳的报告,金陵女大有四分之三的学生和部分教员离开了南京。继之而来的新政权对金陵女子大学进行了一些列的变动和调整。比如更换学生事务主任、成立新的校务委员会、重组校董会等。学校的教育方针和所学课程都相应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对基督教的创世观念产生了冲击,但基督教的团契生活没有停息。清晨祷告、复活节、圣诞节等未被禁止。

朝鲜战争爆发后,国内声讨美国帝国主义的浪潮汹涌,教会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再次受到冲击。一方面是国内民众的群情愤慨,一方面是中国冻结美国在华资产,西方教会对教会学校的经济资助暂告一段落。由于缺少资金,1951年,金陵女大与金陵大学合并,转型成为公立大学。

文革时期中国多所大学均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在1980年,吴贻芳校长提出和推动金陵女子大学复校;1987年3月,依托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终于重生了。

本文关键词: 金陵女子大学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