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人社部部长王晓萍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发展进入新常态,人社部以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9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回看这五年,从技能培训到机制改革,再到氛围营造,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既让人才练出了“硬功夫”,也给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动能”。
培训“精准滴灌”:让劳动力变身“技能骨干”。高质量发展不靠 “人海战术”,靠的是“人才精兵”。“十四五”期间累计开展的9200万人次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可不是“走过场”的热闹,而是针对需求的“量身定制”。企业职工有4200万人次参与,补的是生产线升级、设备更新后的“技能缺口”,比如学智能制造操作、品质检测技术,转身就成了车间里的“技术能手”;农民工有3100万人次参训,学的是家政服务规范、新能源汽车维修这些“新饭碗技能”,从“打零工”变成了“专业从业者”。更贴心的是,72个新职业、328个国家职业标准及时出台,像直播销售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这些新兴岗位,刚冒头就有了培训“说明书”,避免了人才培养“跟不上产业趟”。正是靠着这样的精准培训,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突破8000万、技能劳动者总量超2.2亿,其中高技能人才达7200万——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劳动力从“会干活”到“干好活”的蜕变,也是高质量发展最需要的“硬核家底”。
机制“搭台铺路”:让技能人才有“奔头”更有“劲头”。人才留不留得住、能不能成长,关键看有没有“上升的道”“干事的场”。“十四五”时期的人才机制改革,每一招都戳中了技能人才的“心事”。就说“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企业不再是只等着“挑人才”,而是主动参与“育人才”,推行新型学徒制时,师傅带着徒弟在岗位上“边干边学”,学完直接能上岗,既解决了企业“招不到熟手”的难题,也让学徒少走了“弯路”;“新八级工”制度更是打破了技能人才的“天花板”,以前技能等级到高级技师就“到头了”,现在能评特级技师、首席技师,不少老技工说“干技能也能当‘专家’”。这五年,4400多万人次拿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6000多人次获评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正是机制给了大家“凭本事往上走”的信心。还有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让那些有经验、有技术的老工匠能继续发挥“传帮带”作用,把好手艺、好经验传承在生产一线,既延长了人才“黄金期”,也给高质量发展添了“稳定器”。
氛围“春风化雨”:让技能成才成“社会新风”。人才成长需要“硬政策”,也需要“软环境”。“十四五”期间选树的60名中华技能大奖、588名全国技术能手,不是简单的“发奖状”,而是给全社会立起了“技能成才”的标杆。这些获奖者里,有在机床前打磨精度到0.01毫米的工匠,有攻克芯片制造难题的技术专家,他们的故事通过报道走进车间、校园,让更多人明白“靠技能也能闯出名堂”。以前不少人觉得“学技能不如考大学”,现在看到“八级工”能拿高薪、受尊重,看到企业抢着要高技能人才,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报职业院校、学技术工种。这种“技能光荣、报国可敬”的氛围,不是“一阵风”,而是像春风一样吹进人心,让更多人愿意投身技能领域,为高质量发展储备了“后备力量”。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十四五”的实践已经证明,只要把培训做到点子上、把机制建到心坎里、把氛围营造到实处上,就能让人才“长本事”、发展“添底气”。这不仅是过去五年的宝贵经验,更该成为未来推动发展的“金钥匙”——毕竟,有了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作者:王小梅
责编:王灿熙(实习生)
校对:吴成玲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